后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势——兼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本文选题:次贷危机 + 货币政策 ; 参考:《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摘要】:次贷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失误难辞其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断下调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没有像过去那样迅速反映在商品价格上,而是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的攀升。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遵循了"泰勒规则"——把CPI当作最主要的监控对象,致使美联储错过了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最佳的时机,导致美国信用扩张过度、资产泡沫,特别是房产泡沫不断升级。资产价格的上升最终会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等逐渐传导到商品价格上,随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美联储开始急速提高利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后危机时代,美国的资产价格开始了迅速的回升,美联储应该吸取货币政策调整滞后的教训,适时地退出刺激,避免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
[Abstract]:The subprime crisis has made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monetary policy misoperatio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is very difficult to blame. Under the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and dollar co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e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effect of US interest rate reduction is not as quickly reflected in commodity prices as in the past, but mainly as a rise in asset prices. The Fed's monetary policy follows the "Taylor rule" - the CPI as the most important monitoring target, causing the fed to miss the time to adjust its monetary policy at the right time, leading to the overexpansion of the US credit, the asset bubble, especially the housing bubble, which will eventually pass the "wealth effect", "the" Tobin effect ". When the price of oil and other commodities continued to rise, the Fed began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rapidly as the price of oil and other commodities continued to increase rapidly, which led to the outbreak of the subprime crisis. Timely withdrawal from stimulus to avoid the rapid rise of asset prices an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inflation on economic recovery.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82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帆;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转变及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傅淑琼;;《1997年纳税人救助法》: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重大转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6期
2 苗迎春;布什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评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述明;论政府间财政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鲁青;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向祥华;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杨晓龙;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闫星;美国信息产业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杨国庆;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立柱;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性评价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臧慧萍;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D];吉林大学;2007年
9 黄族胜;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国宏观经济利益[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鹏部;里根政府赤字财政的交易成本政治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付淑琼;美国90年代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内容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燕妮;信息时代美国传统电话业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王利萍;全球经济失衡:基于结构角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萍;构建所有权贸易差额统计体系[D];浙江大学;2007年
6 明阳;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成因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7 程辉;里根与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浩;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文君;高科技作用下的城市转型:二战后的西雅图[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单丹;中美贸易失衡的结构特征及原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维刚;泰勒规则、联储货币政策及我国货币调控问题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6期
2 孙华妤;货币政策的操作重点应从货币数量转向利息率[J];经济科学;2000年01期
3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4 杨来科;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回旋空间及操作方向[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5 谢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北京邮编:100037;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6 高莉,樊卫东;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新挑战[J];金融研究;2001年12期
7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金融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婷;;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2 王金山;;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3 王俊婷;;美元,金融危机的赢家?(英文)[J];中国外资;2011年18期
4 张琳琳;;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1年16期
5 王倩;;浅析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4期
6 张东琴;叶艺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7 李公科;;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8 郑芳燕;;从利率政策视角解读两次危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赵蓓文;;次贷危机后新兴经济体吸收外资政策的新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10 张铁伟;;效率与安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银香;;美国次级债券产品形成机理及风险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2 王兴运;;庞氏骗局、资产泡沫与次贷危机[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龚敏;李文溥;;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漆彤;;国际金融秩序改革——欧盟、美国与新经济体之间的博弈[A];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庄瑞鑫;叶中行;;基于最小生成树的超度量聚类的若干案例分析[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曹龙骐;;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为全球金融海啸:路径剖析与对策选择[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晓丹;康凯;;试论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8 李维安;郝项超;;政治关联方式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优惠[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王继强;;从经济危机的泛滥看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庞仙君;;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平;货币政策效应继续显现[N];上海金融报;2003年
2 记者 雷和平 通讯员 钟世和 屈志敏;陕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应显现[N];金融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应不断显现[N];陕西日报;2009年
4 任航;货币政策效应初显[N];上海金融报;2003年
5 记者 温跃 朱锋;山东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应显现[N];金融时报;2009年
6 戚桂林(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中心支行);疏通货币政策渠道 扩散货币政策效应[N];金融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马红雨;工业生产与消费回暖积极货币政策效应渐显现[N];证券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于力;货币政策效应逐渐显现[N];中国证券报;2000年
9 田俊荣;货币政策效应继续显现[N];人民日报;2004年
10 张志超 石润梅;货币政策效应显现[N];金融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景文宏;小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世杰;基于机制转移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不对称性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3 陈建奇;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杨绪彪;美元本位制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丹;支持货币政策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李卢霞;FDI、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9年
7 叶康;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知识层面建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曹棣泉;次贷危机与信贷衍生交易:制度经济学视角[D];武汉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刘金叶;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作用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艺;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李沛霖;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朱小梅;房地产周期波动与次贷危机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袁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王翊;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刘志霞;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刘娜芹;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与防范[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胡彦涛;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D];厦门大学;2009年
9 李明;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清宝;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70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07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