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中央银行设计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选题:货币政策 + 区域非对称性 ; 参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摘要】: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不仅会削弱统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各地区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最优中央银行设计理论认为,当这种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情况下,货币当局不仅要关注和重视来自地区层面的信息,更要从决策机制和制度安排上入手保证统一的货币政策能够充分考虑到这种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中国的货币政策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应该从深化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和大区分行制度改革入手,充分反映这种非对称性效应。
[Abstract]:The regional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will not only weaken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but also further wid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al output and price levels. The optimal central bank design theory holds that when this regional asymmetry effect cannot be eliminated in the short term, the monetary authoritie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regional level. Moreover,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sure that the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can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gional asymmetry effect from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China's monetary policy also has significant regional asymmetry effect, which should be reflected by deepening the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regional branch system reform.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2 徐联初;对体制改革后中央银行分支行有效履行职能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3年12期
3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年05期
4 周逢民;论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职能[J];金融研究;2004年07期
5 周先平;;中央银行地区分行辖区划分的合理性——基于结构性VAR的中美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2期
6 汪增群;周宁东;;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一个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慧;;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杜少剑,王小虎,杜罡剑;浅析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J];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02期
3 赵太银;曹家和;;贸易顺差、冲销操作和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4 周先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课题组;周逢民;张会元;钱峰光;周庆海;王吉恒;成秋如;;东北振兴中的金融支持——黑龙江垦区发展问题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6年07期
6 吴锋;;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效应弱化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马一;缪海斌;;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存在性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何丽娜;;我国统一货币政策调控的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9 陈雪峻;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果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晶;;地区经济结构差异是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的根本原因吗?[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匡国建;林平;何伟刚;;新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执行货币政策问题研究[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3 卢盛荣;李文溥;林光平;;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琳;赵世君;吴冰晶;;企业对外投资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冯菲;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福岭;中国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文俊;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李虹檠;多重二元结构与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杨;中国财政支出空间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顾巧明;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村璞;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一个非线性观点[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安烨;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雄飞;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黎晓;中国货币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夏天;中国货币政策产业结构效应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觅;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宋超;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投资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洪燕;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于巍;我国财政政策区域效应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振磊;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9 戚梦娜;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洪燕;基于传导机制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2 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3 孙天琦;结构差异:西部与全国工业化的一个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4年01期
4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年05期
5 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赵慈拉;对我国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分析与探讨[J];上海金融;2001年05期
7 柯冬梅;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黎和贵;[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四川政报;1998年21期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湖南政报;1998年19期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年31期
4 孔志国;;樊纲:“出世”与“入世”[J];法人杂志;2006年09期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年14期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8年16期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四川政报;2000年13期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年16期
9 ;货币政策:刀刃上的舞蹈[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2年06期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年3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日央行增加4.8万亿日元国债购买额[N];证券时报;2009年
2 刘伟;跌不动了 涨得动吗[N];深圳商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智;保持信贷投放适度增长[N];经济日报;2010年
4 ;应以战略性眼光审视通胀管理[N];上海金融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唐玮;3年期央票重启缓解加息压力[N];华夏时报;2010年
6 新华;日本央行或采取“非常手段”应对危机[N];民营经济报;2008年
7 记者 吴志华;巴西央行今年首次降息[N];人民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巫燕玲;四季度信贷猜想[N];中国经营报;2009年
9 李敬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需理顺[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10 赵刚;英央行维持0.5%利率水平[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昕;中央银行沟通策略与货币政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赵静;提高政策可信度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陈静;货币政策透明度及其中国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6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07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