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文选题:货币政策目标 + 经济增长 ; 参考:《经济学家》2010年07期
【摘要】:理论上的多目标定位与实践中的单一目标使货币政策目标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这反映出货币政策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存在着公告目标和实际目标之间的偏离。无论哪一种情形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在对货币政策目标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实践中货币政策目标由多目标向单一目标收敛的现象,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本文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Abstract]:The multi-objective orientation in theory and the single objective in practice make th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deviate greatl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reflects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clared and actual targets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by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ies. Either case will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this paper first investigates the convergence of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from multi-objective to single-objective in practice,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 of repositioning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in China.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should not include the target of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in China determine that th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 should cover the goal of full employ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经济转型理论与经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郑庆安;夏远洋;;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蔡f ;王美艳;;“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3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4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5 蔡f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陈涛;;多目标: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现实选择[J];金融与经济;2006年01期
7 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J];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8 张建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个新角度的再考察[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植开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袁成刚;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4 邱汉周;金晓玲;胡希军;;合淮同城化的战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童文俊;从研究范式的转变看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刘莉;万光彩;;住房价格波动:一个基于托宾Q理论模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张超;王严根;;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环境思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石小磊;;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法律分析——由美国“次贷危机”想到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殷杰;和娟;;凯恩斯革命[J];北方经济;2006年24期
10 罗崇华;;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范从来;米盈;龚勤;;富民优先与中国经济增长战略的调整[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刘厚俊;袁志田;;西方经济学非均衡分析理论在中国开放型经济中的应用[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胡浩;;从DD-AA模型看当前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6 范从来;刘晓辉;;汇率稳定、价格稳定与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7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8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10 杨利峰;;汇率变动对贸易与就业的影响分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蔡洋萍;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最优货币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7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杜哲涛;虚拟货币属性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海明;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晓光;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会计内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储其正;汇率与股价相关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浩;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肖剑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2 廖常勇;对国债投资的理性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4期
3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年10期
4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5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6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7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8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9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10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蔡志洲;;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J];经济学动态;2008年04期
2 刘伟;蔡志洲;;当前通货膨胀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08期
3 孙玲;刘喜华;栾蕾娜;;中国股票收益率与货币政策目标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高飞;;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J];江汉论坛;1990年07期
5 刘树成,汪利娜,常欣;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2002)——兼论以住宅金融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就业联动[J];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6 王丽;应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7期
7 张斌;;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适度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3年03期
8 陈乐一;扩大就业的思路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9 王博;;层次就业与通货膨胀——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15期
10 张秀英;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令华;;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2 骆永民;袁春瑛;;论公共安全的维护与经济增长——基于产权保护理论的解释及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袁新华;李彩艳;缪为民;;我国渔业经济增长的制度经济学分析[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林嗣明;;福建省金融增长及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5 罗光强;谭江林;;湖南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及其调控[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新生;;东亚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主义政治[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杨硕;;一个经济增长率——制度效率——专业化分工水平增长率相互制约模型的性质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崔巍;;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谐社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不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9 郑长德;;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刘宪;;资产泡沫的分类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宜勇;大力发展“三非”就业[N];中国证券报;2002年
2 记者 王黎;百姓最操心就业[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李秋菊;透视大学生“就业经济”[N];中国工商报;2002年
4 贾玉亭;把把就业的脉[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黎霆;就业总体形势仍供大于求[N];发展导报;2002年
6 刘万永;“小企业解决大就业”成亮点[N];中国工商报;2002年
7 本报评论员 董迎春;让中小企业成为就业的天堂[N];工人日报;2002年
8 陈燕;扶持中小企业可扩大就业[N];深圳商报;2001年
9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刘霞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晓博士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海燕;打赢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N];中国经营报;2002年
10 ;今天参加培训 明天准备就业[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广华;菲利普斯曲线动态机制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唐颖;东盟五国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孙晓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炳福;中国的国防支出需求和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严维石;美联储信息优势与其货币政策目标[D];复旦大学;2006年
6 卢二坡;转型期中国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宏瑾;经济增长、经济自由与不良贷款[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沈伟;中印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营;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章晶;进口与我国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宫兵;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经济增长预测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郝亮;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孙竹;基于系统动力理论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创新的关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包鑫;关于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那明;美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李晓羽;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曾桃华;湖南省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张建秋;中国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的落差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8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08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