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发布时间:2018-07-22 12:54
【摘要】: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尤其重要,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以上。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依靠媒介的间接融资,信用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因此本文借鉴西方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流程,包括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其中,信用风险的度量是至关重要的,准确的度量是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前提。因此本文侧重于对信用风险度量进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信用风险度量的一些方法和工具。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专家方法、评级方法和信用评分方法。然而,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发展,传统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现在的情况,新的、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应运而生。通过对Credit Metrics、KMV、Credit Portfolio View和Credit Risk+四种现代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介绍和对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定KMV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阐述了KMV模型的基本架构,,详细介绍了KMV模型的理论基础-期权定价模型。由于上市公司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贷款对象,论文选取了沪市的5家业绩较好的公司和5支业绩较差的ST公司进行实证研究。使用B-S-M模型,借助Matlab软件,推算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概率,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在信贷风险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一些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建议。
[Abstract]:The risks faced by commercial banks include credit risk, operational risk, market risk, liquidity risk, national risk, reputation risk and legal risk. Credit risk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which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exposure of banks. At present, the capital market of our country is not developed, the financing way of the enterprise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direct financing of the medium, the credit risk becomes the main risk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 of our country faces.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s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a complet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of credit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by using the mature risk management model of western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s a systematic process that includes identification, measuremen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mong them, the measurement of credit risk is very important,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credit risk.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and tools of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raditional credit risk management methods include expert method, rating method and credit scoring method.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reform and financial opennes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re no longer applicable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New and moder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tools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mparison of four modern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models, Credit Metrics KMVU Credit portfolio View and Credit risk, the KMV model is selected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tructure of KMV model is expounded,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KMV model-option pricing model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s listed companies are important loan targets of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selects 5 companies with good performance and 5 St companies with poor performance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in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By using B-S-M model and Matlab software, the distance of default and the probability of expected default are calculated,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analyzed. Finall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credit risk, some suggestions on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fo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33;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元铖;国外风险价值模型研究现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06期

2 臧健;信用风险定价模型原理评述[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3 梁琪;宏观经济环境与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03期

4 邓云胜,沈沛龙,任若恩;贷款组合信用风险VaR的蒙特卡罗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3年02期

5 马文扬;王振宇;;COX模型在银行客户评级中的应用[J];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08期

6 刘博;;基于KMV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03期

7 刘攀;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运用市场方式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8 沈文;西方商业银行如何防范贷款风险[J];河北金融;1997年06期

9 陈忠阳;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10期

10 彭钢,原汀;商业银行外汇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外汇管理;2000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周宗放;赖娟;杨杰;张绍宗;肖磊;;关联担保下母子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蒋益民;;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几点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4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5 刘文蕊;张目;周宗放;;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识别[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喜平;闫丽莹;;基于熵权的电力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模糊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杨扬;周宗放;;基于科层结构的我国集团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徐超;周宗放;;基于多智能体的信用卡信用风险仿真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系统管理与复杂性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李如一;;确定修剪系数的结构方法与具有风险抵押的信用风险的定价[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韩立岩;郑承利;杨哲彬;;基于模糊期权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分析[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红军;农合机构谨防信用风险[N];金融时报;2007年

2 记者 桂雪琴;海外贸易须警惕信用风险[N];中国船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闫立良;中国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5日正式上线[N];证券日报;2010年

4 睢颖;论信用风险的社会控制[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5 记者 韩雪萌;银监会支持信用风险衍生产品创新[N];金融时报;2005年

6 秦媛娜;信用风险按级论价 短融发行利率跳高[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记者 宋西林;中国信保力助企业“抗寒”[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南通市对外贸易委员会 郑兴铎;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N];中国财经报;2000年

9 马一兵;国际贸易中对海运信用风险的防范[N];国际商报;2001年

10 赵晓强;规范关联交易防范信用风险[N];经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长青;信用风险相关性度量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徐志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顾乾屏;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陈泽鹏;新创小型企业间接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熊大永;信用风险理论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健;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国栋;信用风险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刘小坤;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与市场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杨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识别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10 方先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妍妍;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光;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及我国银行应用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陈开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吴文静;基于KMV模型的不同地区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比较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熊枫;中国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琳洁;信用资产组合一致性风险价值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7 张琴;供应链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邓善科;基于内部评级法(IRB)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息风险测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鹏;金融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模型、技术与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柏雪怡;基于KMV模型的中小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37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137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