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调整

发布时间:2016-12-23 07:04

  本文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货币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08年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调整

梁华  

【摘要】: 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已经连续14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特别是新世纪以后,双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既有结构性的内在原因(低收入、低消费、高储蓄;加工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又有货币性的诱发因素(货币原罪),而政策性的因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则直接推动了我国双顺差的过快积累。 虽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产物,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双顺差和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正给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带来日益增长的负面效应。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供应、信贷、通胀造成的压力,央行冲销成本,冲销对内向型和外向型经济平衡的影响,热钱流入对金融稳定造成的潜在威胁,外汇储备损失等,日渐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持续大额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目前尚在维持,但因其稳健性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国家内外均衡造成的干扰,中长期维持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将令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及民生福利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是弊大于利的。而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所能够维持的期限则取决于外汇市场、国内货币市场以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所能承受的储备增长的限度。 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结构、以财政政策刺激内需、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加强国际收支监测管理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政策措施都有助于让我国国际收支回复到可持续的轨道上去,调整政策的互相搭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将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最终需要依靠政策的调节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阶段的提升,来获得一个有利于长期内外均衡和效率的国际收支结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32.6;F75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引言7-16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7-9
  • 第二节 文献综述9-14
  • 一、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的文献10-11
  • 二、研究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和可持续性的文献11-12
  • 三、实证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影响因素和可维持性的文献12-13
  • 四、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调整对策的文献13-14
  • 五、小结14
  • 第三节 研究的框架、方法及创新所在14-16
  • 第二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与原因16-30
  • 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情况分析16-19
  •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19-25
  • 一、结构性原因19-23
  • 二、货币性原因23-24
  • 三、政策性原因24-25
  •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5-28
  •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分析25-26
  • 二、外汇储备及其各影响因素变量的选取26-27
  • 三、储备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27-28
  • 四、对回归结果的分析28
  •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30-38
  • 第一节 双顺差的正面影响30-31
  • 第二节 双顺差的负面影响31-37
  • 一、外部冲突31-32
  • 二、经济金融运行效率下降32-37
  •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中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的调整38-58
  • 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可维持性38-45
  • 一、中国目前国际收支格局的可维持性38-44
  • 二、符合中国国情的合意国际收支结构44-45
  •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的调整45-57
  • 一、国际收支调整原理45-47
  •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调整的国际经验47-49
  • 三、中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调整的政策建议49-57
  • 本章小结57-58
  • 全文总结58-60
  • 注释60-65
  • 附录65-72
  • 参考文献72-75
  • 后记75-7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少强;从国际收支成长理论析人民币汇率调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任兆璋;分析新加坡的国际收支结构──研究“重造一个新新加坡”[J];南方金融;2001年12期

    3 管涛;韩会师;;应对本币升值压力的国际经验与教训[J];南方金融;2006年02期

    4 王信;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能否持续[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1期

    5 迈克尔·穆萨,刘文;美国对外收支失衡及其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3期

    6 李扬;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及中国面临的挑战[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2期

    7 徐明棋;;美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逆差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4期

    8 何帆;陈平;;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6期

    9 裴平;孙兆斌;;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与货币错配[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8期

    10 张礼卿;;评IMF“新决定”及其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彬;;外部稳定:IMF汇率监督新原则探析——以中美人民币汇率争议的解决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万红先;郭晓瑾;;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张青龙;现行汇率政策弊端及改革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慧明,张荣峰;优化外汇储备 警惕金融风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谢朝阳;李洪梅;;国际收支理论源流与展望[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李吉祥;;浅谈人民币升值后的汇率制度选择[J];北方经济;2006年10期

    7 高丽红;;贸易外汇收结汇实施新政策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2006年24期

    8 谭天扬;吉玉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调整——基于资本替代的视角[J];北方经济;2008年14期

    9 任亚男;顾红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原因探析——基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J];北方经济;2008年22期

    10 王国龙;试论人民币的可兑换与国际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华;周爱民;;我国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影子汇率[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易波;李玉洁;;试论美国在WTO/DSM非违法之诉内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的不可行[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3 范从来;曹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1994-2001[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4 罗忠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94—2005[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5 钟小云;;货币错配与中国资本外逃关系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6 谭天扬;;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因素分析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7 陈飞翔;黎开颜;;国际收支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8 黄韬;;WTO法律规则与人民币汇率争议[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韩琪;赵雪;;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贸易顺差的内在关联分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戚丛丛;;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货币政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恩泽;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孝松;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决策机制和形成因素[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海亮;我国外汇储备的商品资产配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童永强;基于资产负债表方法的行业金融风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素琴;货币错配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娟;主权财富基金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程雨和;中国外汇管理改革的法律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智伟;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及其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蒋礼圣;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莹;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干预与冲销操作有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喻多娇;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运东;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万乐;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运营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进;我国经常项目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马述亮;主权财富基金:背景、意义和政策含义[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中原;关于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2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财政研究;2003年09期

    3 胡祖六,钟红;资本流动、经济过热和中国名义汇率制度[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7期

    4 河合正弘,刘文;日本汇率政策对人民币的经验与教训[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5 朱民;美国经济失衡的调整和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1期

    6 裴平,张谊浩;人民币外溢及其经济效应[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9期

    7 徐明棋;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07期

    8 李鸿飞;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6期

    9 张帆;央行的行为、利率的作用与中国的IS—LM模型[J];管理世界;1999年04期

    10 孙兆斌;经济发展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取向[J];华南金融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2000年国际收支双顺差[J];对外经贸实务;2001年06期

    2 杨玉新;;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4期

    3 李思瑾;;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和影响[J];才智;2008年13期

    4 孔雪;;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评述[J];现代商业;2009年09期

    5 谢罗奇;龚伟强;;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年05期

    7 张颖;;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性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07年10期

    8 常婧;;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05期

    9 徐明东;田素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供给动态关系:1994-2007——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12期

    10 李玉琼;;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明东;田素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供给动态关系:1994—2007——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2 谭天扬;;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因素分析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夏斌;;深化改革 健全调控 完善监管[A];2003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晓;[N];中国证券报;2013年

    2 记者顾守拙;[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记者 李丹丹;[N];上海证券报;2011年

    4 记者 艾经纬 实习记者 张蕾;[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刘慧;[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6 段莹莹 王哲;[N];中国贸易报;2007年

    7 黄丽珠;[N];金融时报;2006年

    8 记者 孔华;[N];广州日报;2007年

    9 但有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吴清桦;[N];证券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丽;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货币供给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尹浩华;FDI、加工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郑磊;论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杨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及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梁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调整[D];复旦大学;2008年

    4 莫君艺;国际收支双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苗苗;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王晓庆;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机构

    >武汉大学

    >辽宁大学

    >厦门大学

    >湖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郑磊 >杨光

    >杨丽 >王晓庆

    >莫君艺 >尹浩华

    >梁华 >胡苗苗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货币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24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