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清洁发展机制下碳信用交易生产理论剖析与借鉴

发布时间:2018-09-17 17:58
【摘要】: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各种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碳信用交易的产生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在国际碳信用交易市场上,我国是主要供给者,但参与交易尚处于CDM项目阶段,不能参与碳信用的二级市场交易并且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这不利于在国际碳市场上争夺定价权。本文系统研究了CDM机制下我国企业参与碳信用交易的理论及实践问题。首先对Putty-Clay Vintage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此碳信用交易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评价其贡献和不足,重点在于提出了企业参与碳信用交易的分析框架,有助于他们在一定的碳减排成本约束下实现最优化生产。其次,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要从根本上降低CO2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必须为企业搭建平台实现国内碳信用交易。因而,针对我国发展碳信用交易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探讨了该生产理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Abstract]:Due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various extreme weather phenomena caused by global warming, it is a common challenge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credit trading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credit trading market, China is the main supplier, but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nsaction is still in the CDM project stage, can not participate in the secondary market of carbon credit trading and does not have its own trading system. 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for pricing powe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carbon credit trading under CDM mechanism. First of all, the Putty-Clay Vintage model is deeply analyze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arbon credit trading production theory is expounded, and its contribution and deficiency are evaluated. The emphasis is to put forwar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carbon credit trading. It helps them to optimize production under certain carbon abatement cost constraints. Secondly, China is the second largest greenhouse gas emitter in the world, the energy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energy use efficiency is low. In order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fundamentally and realiz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e must set up a platform for enterprises to realize domestic carbon credit trading.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carbon credit transaction in China, we discus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production theory to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北京碳信用交易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
【分类号】:F831.5;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2 郭升选;李娟伟;徐波;;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中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高天皎;;碳交易及其相关市场的发展现状简述[J];中国矿业;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相宇;卢开聪;陈群;;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发展CDM项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1期

2 张峗;董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作关键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3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4 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5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J];财贸研究;2011年01期

6 马其家;;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现状及法律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7 张永军;;技术选择、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8 门明;张秋莉;;碳交易生产模型述评及应用探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陈万灵;潘加矿;;广东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定位与对策[J];广东经济;2010年02期

10 王焱侠;;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减排倡议和行动——以日本钢铁行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宁;;气候变暖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2 门明;张秋莉;;碳交易生产模型述评及应用探讨[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忠宇;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制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10年

5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娟;我国利用CDM吸引外商投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张俊燕;中国环境规制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王耀华;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张艳;全球环境治理的制度演进及发展趋势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刘潇;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白婷;基于资本市场视角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奥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法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飞鸿;基于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的碳金融衍生品定价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9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照宁,潘韬,刘德顺;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先进能源技术转让[J];节能与环保;2003年06期

2 蔡守秋,张建伟;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翌爽;周双;;清洁发展机制(CDM)与温室气体减排[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6年08期

4 魏一鸣;范英;王毅;刘兰翠;梁巧梅;吴刚;曹明奎;黄耀;王绍强;;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1期

5 周捷;;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现状与减排贸易[J];商场现代化;2006年27期

6 章升东,宋维明,李怒云;国际碳市场现状与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5年05期

7 刘灿生,朴芬淑,刘鹏远,张新欣;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实施[J];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宋彦勤,李俊峰,王仲颖,林伟;清洁发展机制(CDM)及项目实施介绍[J];中国能源;2005年02期

9 刘兰翠;吴刚;;我国CDM项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能源;2007年03期

10 高海然;;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施现状和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潮;白宏兵;杨文秀;;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林业的发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付亚菲;;我国碳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9期

3 史亚东;钟茂初;;简析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最优性与公平性[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朱玉广;;CDM下我国企业的账务处理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12期

5 盛军;胡筱曼;;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经济学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11期

6 李承义;;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CER成交状况分析与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6年05期

7 郝晓琴;;对构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思考[J];大众商务;2010年16期

8 罗旭;张p苊,

本文编号:2246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246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