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持作用
[Abstract]:Financial suppor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odel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nk-oriented and capital-market-oriented, and bank-led financial model adapts to the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The capital market-oriented financial model adapts to the allocation of "stock";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the leading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ity, and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of finance. Financial support for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hould distinguish urban types, dominant industrial cycles, urbanization levels,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national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from bank-led to market-oriented, relax the restrictions on investment access, and actively explore various financing modes such as PPP, infrastructure securit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guard against the potential risks of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分类号】:F832;F427;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晓求,汪勇祥,应展宇;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变迁的金融契约理论考察[J];财贸经济;2005年06期
2 余南平;梁菁;;金融危机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抗压能力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的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家炳;美国1807年《禁运法案》的代价与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方超;;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雪梅;;美元霸权的形成、发展及其衰落趋势[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王骏;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巫云仙;公债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魏峰;论杰斐逊的经济改革[J];滨州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7 娄伶俐;适时实施大城市化战略[J];长白学刊;2005年02期
8 赵庆海;费利群;;面向全球化的中国大城市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孙海燕;;区域合作国内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章健;;关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陈蔚珠;;世界城市的内涵及特征[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秦波;焦永利;;从世界城市演进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策略[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郭荣朝;苗长虹;夏保林;李军甫;;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王礼光;许海玲;;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协调发展[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8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张晓军;;城市地区空间发展规划和管理的多级控制特征[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顾朝林;于涛方;刘志虹;谢宇;唐万杰;;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昆;公共体育建筑策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楠;美国反倾销法早期发展轨迹[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包雄伟;我国大都市区新城规划的实施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于德才;庄河市建设北黄海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晓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娟;城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D];苏州大学;2010年
7 宋志文;连云港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8 莫世英;肇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9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宋富远;云南城市化道路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放;;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评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朝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产业研究[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2 河北省工业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思考[J];价值工程;2000年01期
3 王关义;广东工业化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0年Z1期
4 陈清仙;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2期
5 胡军,向吉英;论局域工业化的跨越模式──以深圳为例[J];学术研究;2002年03期
6 刁成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大连干部学刊;2002年06期
7 金伟,杨明,曹峰军;关于哈尔滨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2年04期
8 陈禹;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时代[J];科学决策;2002年06期
9 李志良;工业化仍在挑战贵州“爬坡过坎”[J];理论与当代;2002年08期
10 陈淮;工业化仍在挑战中国[J];北方经济;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2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罗润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肖金成 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有三个关系需要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跨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8 新疆纺织工业行业办公室 尹晓勤;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历史的选择[N];中国纺织报;2003年
9 刘平量;海南加快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N];海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秀生;西部呼唤工业化市场化思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郜筱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汪长柳;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3 万文娟;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胡秀玉;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空间态势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度保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同德;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维龙;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刘 ;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定量评价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韩琳;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30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43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