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相关建议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stock markets from three aspects: economic strength, financial strength and infrastructure.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from the total score, Shanghai has obvious advantages of financi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le Beijing has unique advantages and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many aspects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specific grass-roots indicator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openness, capital market and traffic status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se differen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
【作者单位】: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BaJG213)“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F832.7;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红莲;邓超;;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视与优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2 尚金峰;;内部评级法在国内商业银行实施的本土化研究[J];金融论坛;2006年03期
3 叶德磊;;论我国金融生态圈优化与金融创新的功效[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4期
4 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5年12期
5 胡方荣;浅析上海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9期
6 伍艳;;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海南金融;2007年04期
7 孙剑;苗建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02期
8 李洪生;;浅议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年33期
9 李昌武;;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模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J];山东纺织经济;2006年01期
10 代金奎;滕春强;;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济南金融;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嘉晓;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丁纪岗;区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3 唐艳芳;论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政府作为[D];厦门大学;2006年
4 胡愈;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缪凯;开发区集团公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07年
6 王杰;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若干理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郗文泽;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恒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邓智团;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若尔;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崔光华;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5 韩倩;上海航运业和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6 闫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刘矾;欧洲国际金融中心体系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8 邢晓华;上海住房金融发展的政府干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徐兰;金融中心形成的制度环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10 蔡小贞;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传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2 项利华;杨冉;;城市金融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俊;;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分析[J];管理工程师;2010年02期
2 欧阳宗旨;常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基于十九个省市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09年07期
3 庞香萍;;因子分析在青海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年36期
4 李焕利;李凯;;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价值工程;2010年05期
5 姚杰;刘春燕;;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集对分析方法[J];金融经济;2010年12期
6 孟钊兰;付海龙;;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9年01期
7 苗丽娜;胡国晖;;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年02期
8 程炳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2期
9 吕胜富 ,薛伟 ,张国琪;DSS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10 范戎凯,赵静珍,李正涛,孙兰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波;;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网络层次分析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晓波;张俊容;;基于ANP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玉娜;李洋;;创建宜居城市的初步探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5 舒伟;张晶;严丽平;周铭;;上海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林勇刚;;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柴小青;;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系统分析[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于丽英;;城市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罗正伦;;我国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单虹;姚方元;;物流系统的绿色度评价[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世强;国家发改委公布纯碱硫酸清洁生产评价体系[N];中国工业报;2007年
2 张毅邋王优玲;我国将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N];中国质量报;2007年
3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于鸿君;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吴跃强;南昌荣膺“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N];南昌日报;2009年
5 记者 蒋平阳;发改委发布水泥等6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N];商务时报;2007年
6 记者 谢然浩;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将推出[N];经济日报;2006年
7 实习生 张立军 通讯员 王世松;海淀区全民参与创建工程构筑和谐社会蓝图[N];科技日报;2006年
8 秋伟邋娟文;深圳以“青春都市美”位列三甲[N];深圳特区报;2007年
9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N];中国信息报;2006年
10 记者 边丽娟;我省五市新进入百强城市行列[N];石家庄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刘凯;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程广仁;卫星运营企业规模经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潘胜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湖南大学;2007年
6 李尔彬;林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崔宏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张春玉;高技术研究所综合实力自我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牛苗苗;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芳;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度[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2 庄成杰;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统计测评[D];湖南大学;2009年
3 宋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企业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吕洪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邓炜;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冰;我国商业地产市场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曾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曾海波;物流标准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胡长力;融资租赁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闫国伟;我国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08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0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