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效应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效应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财经大学》 2012年
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效应实证分析
孙晶
【摘要】: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政策也逐渐成为央行这一段时期以来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自1996年至1999年三年间,我国央行就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水平,一年期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水平从1996年5月1日的9.18%,一直调降到1999年6月10日的2.25%,其下调幅度之大堪称有史以来首次。进入新世纪以来,利率调整更加频繁,仅2007年一年期间我国央行就连续六次上调了利率水平,其上调频率之快也是罕见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逐年在增加,到了2010年底,达到约303302亿元,比起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的210.6亿元,三十多年时间内增长了上千倍。作为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过高的储蓄率限制了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国内居高不下的高储蓄率,为了能有效地降低居民的储蓄率,促使居民储蓄向消费、投资转化来拉动内需。一段时间以来,以降息来抑制储蓄、刺激消费或通过加息来抑制经济过热过快增长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依据。纵观这一系列的利率变动究竟会对居民储蓄产生多大影响,因此,作利率对居民储蓄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先后建立和营业,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并初步发展。随着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日益成熟,居民财富品种持有的多样化选择的机会在逐渐增多,也使得居民储蓄会逐渐向资本市场分流。在计划经济对居民收入、储蓄控制力日渐削弱的同时,资产选择机会的多样化将使得居民储蓄的利率敏感性得以增强,这也将为利用利率杠杆进行调节居民储蓄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据此,本文试图考察自1992年我国资本市场形成并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这段时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与利率的关系,分析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探讨居民资产选择机会的多样化是否会使得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得以增强。 本文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和对数线性模型回归方法对1993—2010年间我国利率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3点结论:1,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最重要、也是最显著性的因素,居民储蓄的收入弹性大于1,也就是说,居民储蓄增长的速度要大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也相符合。2,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依然相当低。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变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大,相比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之间有着更大的相关性,但两者都相当低。居民储蓄的名义利率弹性为+0.23,且T统计量不显著,表明名义利率对居民储蓄有着不显著、微弱的正向影响作用。3,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分流储蓄的作用在逐步加强,居民资产选择的多样化促使了储蓄向投资转化。这一段时期以来,资本市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显著性也较利率明显。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1,模型的设定。 在以往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大都直接建立了居民储蓄与利率的简单线性模型。本文借鉴了西方学者关于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的几种形式,比如简单线性函数形式、对数线性函数形式等。以往学者的大量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在经济学中,大多数经济变量之间经常存在对数线性关系,且对数线性模型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模型中因各变量间量纲级差距过大给模型估计带来的自相关问题,也能直观地得出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所以本文选取了变量间的对数线性模型设定形式。 2,变量的选取及数据的处理。 在研究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系中,对于利率变量的选取,都采用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水平(r)作为利率变量。由于采用年度数据,针对一年内利率多次调整的情况,有的采用以当年内有效期最长的一次利率为准(谢平,1993);有的采用当年内多次调整后利率的算术平均值来代表当年的利率水平(徐燕,1999);有的采用当年内最后一次调整的利率作为当年的名义利率(汪小亚,2000)。针对这一阶段利率频繁变动,为了能更真实、准确地衡量当年的利率水平,本文采用以当年内每次调整利率的实际执行天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近似得到年度的名义利率水平。 对于居民收入变量的选取,由于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中没法直接获取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这一数据,有的将国民总收入或GDP等作为居民收入的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估计。本文作者认为,国民收入和国民储蓄是相对应的概念,居民收入和居民储蓄是相对应的概念,且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一部分,居民储蓄的变动主要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变量。在现有的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到1992年以来的我国每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额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各个年份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口总数,所以将当年的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当年的城镇居民人口总数得到当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乘以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口总数得到当年的农村居民纯收入,然后将两者相加起来,即可近似得到我国当年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数额。 对于居民储蓄变量的选取,在以往的大部分学者研究中,大都采用城乡居民存款年底余额作为居民储蓄的变量,但是笔者认为,居民储蓄年底余额是一个存量概念,而相对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流量变量来说,如果将其加入模型,势必会给模型估计带来一定的偏差,为了使变量更具统一性、一致性,本文选取居民储蓄的年增加额作为居民储蓄的变量来考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22;F822.0;F224
【目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萍,王付轩;利率与储蓄关系:金融深化论者的角度[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2 史冬梅;;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10年12期
3 宋国青;利率、通货膨胀预期与储蓄倾向——从两次高通胀期间的储蓄倾向看预期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5年07期
4 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5 ;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6 谢平;;中国个人储蓄行为分析(上)[J];金融研究;1993年08期
7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8 占云生;;我国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探讨[J];黑龙江金融;2005年11期
9 赵昕,任晴;从居民层面看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制约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10 马双;;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内生断点分析:1953~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植开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付文林;我国居民储蓄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罗崇华;;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4 王丽华,唐五湘;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实证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张琳;;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的实证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6 李学彦,姜彦福;对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几点思考[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沈恒林;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与长期经济增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张倩;浅析金融自由化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J];商业研究;2004年18期
9 辛振国;;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10 高树棠;王维民;;甘肃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吕江林;;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3 田海山;王维;朱维维;;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及经济学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何茂涛;;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5 丁骋骋;;外部均衡与人民币汇率制度:一个分析框架[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军波;邓述慧;;中国社会游资问题分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8 蔺栋华;孙健英;颜培霞;;金融危机条件下山东省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A];“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衡水老白干杯”征文颁奖活动论文集[C];2010年
9 李琳;赵世君;吴冰晶;;企业对外投资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3 陈文正;保险公司债券投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春丽;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利率微调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成武;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及空间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田蕊;流动性冲击与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奎;银行卡对消费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王柏杰;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玉玲;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喻多娇;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胡黠;中国货币政策的收入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骆璐;Z银行对公业务营销管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丽杰;连云港市渔业行业协会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何长华;江西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春鹤;银行网上支付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熊伟;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口译教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娜;论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D];安徽大学;2010年
10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经勇;试析存款利率下调与储蓄倾向增强之“谜”[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2 程漫江;我国居民储蓄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1992年08期
3 李成;王焱;;中国居民储蓄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07年07期
4 杨建新;阎肃利;;利率弹性强度初探[J];国际金融研究;1993年05期
5 李格非;利率弹性和敏感性的概念辨析及生成条件[J];管理世界;1998年04期
6 黄萍,王付轩;利率与储蓄关系:金融深化论者的角度[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7 韩汉君;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及其利率弹性[J];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8 张目;杨梅;;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6年07期
9 张文中;田源;;物价、利率与储蓄增长——中国:1954—1987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89年11期
10 余根钱;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过热类型的变化[J];经济研究;199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正平;对资本市场的初步认识[J];福建金融;1993年10期
2 ;国际金融动态[J];华北金融;1993年08期
3 张文兵;对我国资本市场现状的探索[J];学术界;1994年05期
4 罗士喜 ,曹付;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思考[J];中国市场;1994年10期
5 周小川;企业改革要与培育和改造资本市场相结合[J];改革;1996年06期
6 宋冬林;资本范畴与资本市场属性[J];学术交流;1996年04期
7 殷醒民;论企业融资渠道转变与工业结构调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8 付建平;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外汇政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阚治gq;;千载难逢的机遇[J];沪港经济;1997年02期
10 张昌仁;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均衡模型─—兼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J];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军贤;;关注资本市场,加快我省企业上市步伐[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徐美芳;;企业年金市场、资本市场与上海保险市场的发展[A];2004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暨上海市保险学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保险》创刊20周年纪念[C];2004年
3 费兰静;张秋生;;利用资本市场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探析[A];推进铁路新跨越加快经济大发展——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4 米建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A];2006年学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大力培育环保资本市场,推动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A];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董军贤;;关注资本市场,加快我省企业上市步伐[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沈悦;卢文兵;;我国资本市场税制改革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沈悦;卢文兵;;我国资本市场税制改革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杨忠孝;;资本的权利[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10 王妍;;论资本市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兴 王怀林;[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2 中国证监会主席 尚福林;[N];上海证券报;2005年
3 李学宾;[N];中国经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常小安 陈铭;[N];证券时报;2004年
5 吴玉明;[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谢登科;[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侯捷宁;[N];证券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厥庆 陈剑锋;[N];证券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闫立良;[N];证券日报;2006年
10 吴君;[N];中国审计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任志宏;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李承友;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以深圳、香港证券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4 李春玲;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2年
5 尹福生;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何君光;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魏巍;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8 刘晔;资本市场发展与财政制度变革[D];厦门大学;2003年
9 李红权;资本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与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孔小文;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理论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阳;我国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产重组的方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2 张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本市场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3 魏方;资本市场环境下的中外会计准则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苗琳;利用资本市场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王芳;资本市场体系下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6 马宁;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陶志平;我国投资基金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闫冬;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张立恒;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薛儒锋;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相关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湖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相关作者
>王力 >徐宪平
>刘东
>彭q.q,
本文编号:25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