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操作及其转换时机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1-26 05:13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针对通胀水平和增长速度的联合运行而具有非对称反应的实际背景,以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为阈值变量,首次建立双阈值变量的麦克勒姆规则,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对增长和通胀的反应随着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联合变化而有显著的非线性转换,转换时机发生在经济增长率为8.8%和通胀率为3.17%处。(2)基于8.8%的通胀率和3.17%的增长率的基准,样本期内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划分为3种机制。央行在经济萧条机制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并以经济增长和通胀为主要调节目标;在经济过热机制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并以高通胀为主要调节目标。央行偏好高增长、低通胀机制,该机制中货币政策对增长和通胀的反应不敏感。(3)当前我国宽松货币政策应逐步退出,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率约为1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英杰;泰勒规则与麦克勒姆规则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2 向祥华,杨昱星;麦卡勒姆规则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J];上海金融;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袁鹰;;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与运用[J];金融研究;2006年11期

2 高铁梅,刘玉红,王金明;中国转轨时期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英杰;金融发展中的中国货币需求活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向祥华;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丁福云;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陈智文;油价冲击:宏观经济影响与货币政策协调[D];厦门大学;2007年

5 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玉红;中国转轨时期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郑中华;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孙晓蕾;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计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赵国昌;我国货币政策的规则性及其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蕾;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的数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曾滔;Taylor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倩;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依存关系的再检验[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杨雪娜;货币政策规则的国际比较[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平,张晓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1994—2000年中国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Z3期

2 黄燕芬;顾严;;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及央行的调控能力分析:1998 ̄2004[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3 岳意定;张璇;;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4 黄安仲;毛中根;;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不能成为否定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J];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5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6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7 陆军,钟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协整检验[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8 刘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9 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10 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政策拐点与开关函数的测定[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闫衍;朱戎;;宏观经济将步入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关键阶段——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及2010年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01期

2 吴吉林;张二华;;次贷危机、市场风险与股市间相依性[J];世界经济;2010年03期

3 姜菁;郭凡;;工资决定机制转换是当前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陈斯毅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J];职业;2009年13期

4 刘洋;;大冶:永动“铜斧”写传奇[J];中国有色金属;2009年10期

5 吴吉林;陶旺升;;基于机制转换与随机波动的我国短期利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3期

6 王彬;;金融形势指数与货币政策——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7 傅强;沈雪鸿;;基于麦克勒姆规则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检验[J];工业工程;2009年05期

8 李捷瑜;;中国股市投机泡沫的膨胀与破灭:机制转换模型的应用[J];南方经济;2008年02期

9 江曙霞;江日初;吉鹏;;麦克勒姆规则及其中国货币政策检验[J];金融研究;2008年05期

10 马珂;;医疗保险政策问答(一)[J];金秋;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艳;费为银;陈超;李淑娟;;在机制转换金融市场中带有红利支付的最优消费投资问题研究[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振龙;陈志英;;牛熊市视角下的资产配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刘攀;耿刚强;王阳军;;改性环氧复合胶粘层浆体冲蚀磨损形貌分析及其磨损机理研究[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钱丽苏;李香菊;;以改革为动力 统筹谋划地质找矿[A];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论文集[C];2009年

5 郑鲁豫;;大型国有农机企业的文化创新与再造[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经营机制的转换是增强印染企业活力的根本之策[A];徐谷仓论文精选[C];2008年

7 钱丽苏;李香菊;;以改革为动力 统筹谋划地质工作科学发展[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年

8 高祖元;徐谷仓;;国企改革必须转换机制——剖析常州九丰印染有限公司解困的途径[A];第三届全国染整行业技术改造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九华;;对我国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招标投标机制转换的思考[A];七省市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胡振荣;;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松战 李岚;市委市政府向地市级老干部通报工作[N];洛阳日报;2011年

2 记者 林海 通讯员 郑先清;宁波体育办赛资金八成社会资助[N];宁波日报;2011年

3 张平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展模式转型:利益和机制调整是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罗世伟;实施创新活市战略 激活发展内在动力[N];洛阳日报;2010年

5 张平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展模式转型:利益和机制调整是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罗世伟;实施创新活市战略 激活发展内在动力[N];洛阳日报;2010年

7 张平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展模式转型:利益和机制调整是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罗世伟;实施创新活市战略 激活发展内在动力[N];洛阳日报;2010年

9 张平 王宏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展模式转型:利益和机制调整是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 罗世伟;实施创新活市战略 激活发展内在动力[N];洛阳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钰;基于奇异摄动理论的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波动模型下的期权定价[D];东华大学;2011年

2 唐晓彬;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在我国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家鹏;信用组合风险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线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马奇柯;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葛煦;住院医保和自费患者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敏;基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黄金价格波动特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静;高校后勤改革的服务外包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龙焰;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实证检验[D];安徽大学;2010年

4 沈雪鸿;麦克勒姆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靳玲;中国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赵帅特;基于行为金融的股票收益率异象研究及动态模拟检验[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7 龙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路巧香;某航天企业民品开发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代霞;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生存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郝传志;政府机关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73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73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