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22:55
【摘要】:国际内部审计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国家为主导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各行公司治理日趋完善,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在董事会的支持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地位得到持续拓展与提升,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金融事件凸显公司治理在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全球投资者判断上市银行经营业绩和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志,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情况亦是投资者判断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开展公司治理评价,既是内部审计推进公司战略,促进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发展能力必须实现的跨越,也是内部审计推进风险管理,促进内部控制系统高效运营的重要手段;既是全面展现商业银行治理水平,实现与各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的必然选择,也是内部审计推进管理与服务创新,切实提升履职能力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国内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图景比较开篇,在阐释核心竞争力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履职能力提升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开展公司治理评价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组织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实现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文献综述,深入挖掘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契约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内涵,并从剖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入手,围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脆弱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特征,构建起以运行效率评价、IT治理评价、信息披露评价和履行社会责任评价为内容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论文最后从我国商业银行增长方式转变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出发,提出了未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开展公司治理评价需要持续关注的事项。本文注重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更好地结合,亦提供了一些评价的方法,为指导实践指明了方向。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论文在展示全球11家最具代表性的先进银行的公司治理图景的基础上,深入诠释了内部审计开展公司治理评价的内在优势与积极意义,并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外部相关者开展公司治理评价实践、内部审计契约和内部审计开展公司治理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本文选择研究视角,.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内容与方法作好了铺垫。本研究认为,以内部审计的视角开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其核心就是紧紧践行和拓展内部审计职能,以推动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为工作目标,以开展运行效率评价、IT治理评价、信息披露评价和履行社会责任评价为实现途径,有效推动和促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二部分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的经济学分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等三方面内容。本文通过交易费用理论提出内部审计存在的根源,通过契约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边界,通过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寻求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开展公司治理评价,可以有效平衡商业银行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对称信息,维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相互制衡,促进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沟通,减少乃至避免低效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为例,结合我国的现状,揭示了银行业公司治理的脆弱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特征;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高管层治理和监事会治理四个层面提出了有效治理的观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为评价体系的搭建,以及第3、4、5、6部分中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作好了铺垫。 第三部分为商业银行运行效率评价。效率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开展效率评价对现代商业银行应对竞争挑战,谋求竞争优势,抵御外部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实现最大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内部审计在公司各种委托代理关系与契约关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文中以中国工商银行为具体研究对象,以评价单元为载体,从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等方面,分析了该行各产品单元、业务线条的组织架构、职责边界、决策规则和激励约束的情况,以及资源配置对公司利益的贡献情况,最后采用DEA分析法对该行境内一级(直属)分行效率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未来对该行持续评价需要关注的方向。 第四部分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评价。公司治理是保证披露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提升商业银行市场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它对缓解诚信危机,增强投资者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内部审计的信息披露评价是商业银行内部调节机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将为董事会制定治理政策提供依据,将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契约上的事后解决机制,缩短商业银行自愿信息供给与投资者信息需求之间的期望差距,促进商业银行信息质量的改善。论文在深入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内涵的基础上,就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信息披露的时间特征与方式、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与信息保密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中比较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合规披露,自愿披露,风险披露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资本结构与资本充足,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风险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等方面揭示了我国现行法规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资本结构与资本充足,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及其他风险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会计和列示政策披露等方面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实际信息披露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第五部分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强化社会责任既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也是各行提高竞争力和发展质量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继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本文认为,内部审计开展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就是着眼于推动利益相关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着眼于推动商业银行良好治理环境的不断改善。论文从对股东、对员工、对客户、对同业和对社会公众五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以社会效果、社会反应和企业效果为一级指标,构建起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A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实证,从方法上实现了商业银行之间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排序与比较。 第六部分为商业银行IT治理评价。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其所面临的风险、利益和机会使得IT治理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最关键的内容。随着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依赖性的增强,IT治理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IT治理评价是完善IT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对IT治理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评估过程,就是内部审计为商业银行IT治理提供指导与服务的过程。本文在剖析我国商业银行IT治理现状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分别就六种治理安排模式和五种IT治理关键决策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最佳组合进行了深入讨论,针对资产收益、净资产收益和收益增长三个不同的绩效目标讨论了IT治理的方法,提出了内部审计的关注要点。 第七部分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有效性评价的动态优化。本文对何谓商业银行的有效公司治理进行了反思,认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根本理由在于效率而不在于制衡,制衡若偏离了效率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公司治理的完善不仅仅是建立一种制衡的权力结构,还要建立有关银行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的制度性安排,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内部审计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在丰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活动的内涵方面。 在研究对象上,本文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评价作为研究对象,这有别于现有的以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法人的公司治理评价作为对象的研究,国内外直接的研究文献也较为稀少。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了重要的战略使命。公司治理的日益完善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运行效率,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加公司价值。内部审计开展公司治理评价丰富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内涵,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商业银行治理水平的提高。 在研究视角上,在现有关于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中,学者们均把实施评价的主体定位为外部监管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因评价者仅站在商业银行的外部,而无法探知或感受商业银行内部的运转情况,故其评价结论的参考作用相对有限。本文以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评价主体,该主体作为银行内部的特殊契约,肩负从评价的角度推动组织提高运行效率,增加组织价值的使命,它深谙组织治理现状,故其评价结论对推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将会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本文将评价主体定位为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其评价的内容与过往类似的研究亦存在较多的差异。过往的研究因其评价主体不同,评价内容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利益相关者等治理层面来评价,另一种是从治理环境、激励约束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来评价。本文利用内部审计本身所具有的地位优势,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治理活动与内部审计契约的特殊性,立足内部治理,关注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IT治理的情况;兼顾外部治理,关注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上述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内部审计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全部关注,有助于提高评价结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拓展了传统的研究思路,打破了关于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瓶颈,为推动上述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 在丰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活动内涵方面,本文力求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故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选择上投入了较多的研究精力。本研究认为,遵循这样的研究思路开展的评价活动无论从报告内容还是从报告形成的过程都将有别于其他审计活动。公司治理评价是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作出的系列排序,其报告本身更偏重于研究性质,在内容上寻求的是公司经营管理表象后面的实质,报告形成过程较多地使用了数理统计和高级计量的方法,传统的现场审计确认的工作方式相对淡化。 本文在数据采集、变量与比较标准的选择方面亦存在一些局限,并由此可能影响到局部或过程结论的准确性,但对本研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33;F239.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雒兢;;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财会研究;2011年16期

2 邵彬;徐鹏;;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3 鲍春莉;;有效升级审计资源[J];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06期

4 彭剑琴;;企业管理监控的创新示范[J];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06期

5 张康;;试论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以中关村证券亏损为例[J];时代金融;2011年21期

6 衣然;;价值增值审计——开拓内审新纪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7 章家瑞;;浅析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策略[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8 赵玉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的再认识[J];财政监督;2011年17期

9 ;连云港市内部审计协会开展内部审计业绩考核[J];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06期

10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7月、8月培训计划[J];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蓉;余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7年

2 钱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继良;;试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A];全国企业改制中的内部审计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集[C];2004年

4 陈秀琼;;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5 ;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6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关系研究[A];全国企业改制中的内部审计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8 刘华强;;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现代银行内部审计[A];全国企业改制中的内部审计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集[C];2004年

9 张惠琴;;内部审计全面质量控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马泽娟;;基于完善治理结构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探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乾;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协同与互动[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2 姚长存;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逻辑与对接[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3 石君林;从内部审计看公司治理[N];财会信报;2008年

4 公司治理专栏 赵险峰;向辛西娅·库柏致敬[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5 金银凤 南京审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内在机理[N];中国审计报;2009年

6 申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作用[N];国家电网报;2009年

7 周巍 南京审计学院;小议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10年

8 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曾全义;对参股公司内审提升公司治理捷径[N];中国证券报;2009年

9 市审计局 李树昆;浅谈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N];商丘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韩雪;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要做好五项工作[N];中国审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汉慧;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与利益取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新辉;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建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徐柔建;所有权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付永进;二元股份结构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车汉澍;东亚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键;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卢溢洪;独立董事职能整合分析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阎建军;长期利润模型及其在养老基金参与公司治理中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9 宋增基;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孙光焰;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洪权;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天津大学;2005年

2 畅娟;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 王香焕;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4 王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魏锡栋;台湾上市柜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李晓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贞;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安排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8 王艳;我国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9 吴微;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梁红霞;基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责任安排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3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653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c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