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有关问题探索

发布时间:2020-07-05 06:29
【摘要】:所谓“外资银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我国在《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总行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银行”,简称为“外资银行”,这也是指狭义上的“外资银行”,简单来讲,是指外国金融机构在我国投资设立的子银行(或称附属行),实际上应称为外资子银行。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外资银行主要是广义上的外资银行。广义上的外资银行主要是从东道国的角度,对外国银行设立在东道国境内的从事银行业务的各种组织形式的通称,包括狭义的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华侨银行和渣打银行4家外资银行继续在上海营业。1978年,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大陆的跨国金融机构,标志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开始。以后中国逐步放宽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地域限制,直到1998年7月,中国才最后宣布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其经批准在任何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996年12月中国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逐步放宽对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对银行业的开放作出入世后5年内取消地域限制的承诺,意味着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以及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的权利。 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股新的竞争力量,它的进入对于我国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以及国内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外资银行会从国内银行手中抢占大量业务和市场;二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政策不当或监管不力,引进外资银行会对国内经济、金融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因此,采取适当的政策与监管措施,尽量减少外资银行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中国已于2006年年底完全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如何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全球化扩张、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等。金融机构的全球化主要通过跨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和跨国并购方式推动。跨国银行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金融效率的提高,但同时它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使金融风险在国际间的传递更加频繁。 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的惯例和准则,对于研究我国的外资银行引进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必须熟悉国际上有关规则和惯例;另外,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发达国家以及与我国市场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不应该是一个专门的议题。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具有更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广泛开展表外业务,大量使用衍生工具,因而具有更多逃避监管的动因,使得对其监管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在本国银行与外资银行差异性显著存在的阶段,对外资银行设立专门的监管体系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 跨国银行是商业银行跨越国界进行经营运作,因此,对跨国银行进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与银行监管理论或金融监管理论是一致的。银行监管理论在于阐明对银行进行监管的原因,以及现代经济体系中为什么需要并出现了大量的银行监管等问题。银行监管理论是随着经济、金融业的发展而演进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探讨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我国银行监管对策,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困难,帮助我国银行业正确应对外资银行带来的挑战,确保我国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这对国家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济学、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外资银行的定性分析、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对外资银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同,它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率和营业费用率的上升,同时在华外资银行还导致了我国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率的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率的上升,以及贷款呆帐准备金率的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对跨国银行进行监管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即跨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使其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而且加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风险。跨国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失灵论(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和金融脆弱性理论,如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戴蒙德和戴维格的银行挤提模型、斯蒂格利茨等人的信息不对称说等。对于“如何监管”的操作理论,各国在实践中大多沿着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三个环节来循序进行。本文也是沿着这个框架对我国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最后,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立以风险监管为主、合规监管为辅的监管体系;并通过改善我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来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其中,针对我国当前监管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但是鉴于本人学识有限,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文中尚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敬请评审专家及答辩专家批评指正,本人将继续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已,完善自己,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峰;王维;严佳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08期

2 何德旭;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趋势、影响及对策[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年07期

4 郑鸣;冯凯;;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银行业绩效、市场集中度的变化[J];金融论坛;2007年04期

5 何德旭;王朝阳;;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形式及其影响述评[J];当代财经;2007年01期

6 王桃英;刘超华;唐亚楠;;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6期

7 郭田勇;赵晓玲;;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6期

8 温彬,曹小敏;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的现状和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2期

9 汪叔夜,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2期

10 项卫星;王达;;中东欧五国银行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外资参与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翟月雷;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影响的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2 徐辉;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2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742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9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