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13:06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金融化趋势对企业投资产生重要影响,给我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性产业,日趋凸显的“脱实向虚”趋势将如何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投资,又将如何影响其创新效率?从微观层面研究金融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7—2018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概念、理论进行简要梳理和总结;其次,分析并阐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和创新发展现状;接着,探究企业金融化影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投入、产出和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并采用实证计量方法和多种稳健性检验进行论证;再次,从规模、技术、产权以及区位等异质性视角进一步探究企业金融化影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中观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微观企业融资约束三个层面探索企业金融化影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显著地抑制效果,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倒U型”作用效果,即适度的企业金融化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蓄水池”...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影响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分行业GDP贡献率

金融资产,制造业,公司,增长率


长率来看,总体上金融资产增长率波动较大,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后平稳上升的“N”型变化趋势,2008年金融资产增长率为11.7%,且随后在2009年至2013年下降程度较大,可能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体金融资产持有量有所下降,其后金融资产增长率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基本保持在20%左右;其中货币金融资产增长率与总体金融资产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非货币金融资产增长率呈“W”型趋势波动,且2011年后非货币金融资产增长率高于货币型金融资产,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非货币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不断增加,增速稳定,金融化趋势明显(见图3.2)。图3.2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资产规模单位:元进一步根据金融资产持有动机和期限,可以将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划分为短期金融资产和长期金融资产。其中,短期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短期投资,一般持有年限为一年以下,可以通过短期金融资产交易增加企业现金流,平滑实体企业和创新活动;长期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持有一年以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金融资产持有比例远高于短期金融资产,表明企业多选择投资长期金融资产而非短期金融资产。从增长率来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金融资产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水平上波动,尽管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金融资产)的持有规模和比例较小,但其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在-30%至116%区间内波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我们发现短期金融资产增长率与长期金融资产的变动呈现出相反趋势,短期金融资产持有波动更为剧烈,究其原因可能是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资产配置的选择,比如当年股市行情走低时,公司为防止所持有的长期金融资产价值缩水,通常会倾向于持有短期金融资产并在金融市场

制造业,金融资产,金融化,公司


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图3.3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和短期金融资产持有规模单位:元3.1.2差异性视角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现状3.1.2.1规模差异视角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我国制造业企业间差异较大,不同规模制造业金融化发展程度具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大规模企业体量较大、资金较充裕,相较于小企业金融化程度更高,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配置的数量和比例的差异。因此,大规模制造业上市公司总体金融化程度较高,而小规模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相对较低。本文基于规模差异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不同规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发展程度及变化趋势的差异。按照资产规模的中位数,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划分为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图3.4为我国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及变化趋势。图3.4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同规模企业金融化程度由图3.4可知,2007—2018年,总体上我国大规模和小规模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2007—2011年,金融化程度不断降低,2012—2018年,金融化程度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根据规模差异来看,我国大规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金融化程度基本上都高于小规模公司,且金融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金融化与生产效率[J]. 胡海峰,窦斌,王爱萍.  世界经济. 2020(01)
[2]企业金融化程度、诱发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J]. 雷新途,朱容成,黄盈莹.  华东经济管理. 2020(01)
[3]金融化的逻辑与反思[J]. 张成思.  经济研究. 2019(11)
[4]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徐珊,刘笃池.  科研管理. 2019(10)
[5]市场竞争:“拦路虎”还是“助推剂”——技术异质性企业“脱实向虚”的证据[J]. 张春鹏,徐璋勇.  财经科学. 2019(08)
[6]大宗商品金融化程度与投资组合绩效的倒U型关系[J]. 刘璐,闵楠.  国际金融研究. 2019(06)
[7]货币政策适度水平、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蓄水池”与“替代”动机的再检验[J]. 李顺彬,田珺.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9(02)
[8]企业“脱实向虚”与金融市场稳定——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J]. 彭俞超,倪骁然,沈吉.  经济研究. 2018(10)
[9]金融发展与创新效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 许梦楠,周新苗.  金融与经济. 2018(09)
[10]体制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分析[J]. 杨照东,任义科.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8(08)

硕士论文
[1]公司治理视角下高管变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戴其丽.东南大学 2016
[2]中国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研究[D]. 邓迦予.西南财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95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995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