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6:04

  本文关键词: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分析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放弃了贷款规模管理、恢复公开市场操作、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利率浮动空间,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从直接走向间接。间接化的货币政策调控体制已经伴随着市场经济下的金融体制的日益完善而渐渐的走向成熟化,并有了得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和环境。但世界经济金融的复杂背景、体制改革的结构性因素以及对外依存度的增大,又使得货币政策操作更趋复杂。 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1998年到2002年的通货紧缩,2003年以来的流动性过剩及CPI高企,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剧三个阶段。央行为促进经济增长,平抑物价波动,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密集地使用了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等货币政策工具,其频度及力度前所未有。研究此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不同传导渠道的作用机制、运行环境、传导效应等问题,对今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货币政策操作等实际问题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详细分析了1998年至今的货币政策体系的变迁及演进,指出自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走向间接化调控,货币政策目标、工具、操作方式相对成型且未发生显著变迁,并将1998年界定为本文的研究起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论述,包括信贷渠道、汇率渠道、利率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运用图表和数据的方法,详细分析了1998年以来四种传导渠道的作用机制、运行环境及传导效应。在对传导效应的分析上,对不同传导渠道分阶段考虑了不同经济周期下传导效应的大小。然后,本文对各传导渠道效应的大小进行了实证检验。考虑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传导效应各有不同,选取季度数据,分反通缩时期(1998年至2002年)和反通胀时期(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两个阶段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进行弹性分析,考察传导渠道效应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渠道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随着体制机制的逐渐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尤其在资源配置、产权交易、价值发现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表现日益突出,资本市场渠道必将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主要渠道。同时检验还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各渠道在传导中有一定的非对称效应。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传导效率的几点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对各传导渠道的分析上,考虑到经济周期的因素,从而使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分析及评价更加合理。 二是在实证分析上,选取1998年至2008年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自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走向间接化调控,货币政策目标、工具、操作方式相对成型且未发生显著变迁,研究区间的选择使实证分析更为科学严谨。
【关键词】:现行体制 货币政策 传导渠道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22.0;F22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导论12-17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回顾13-15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文献回顾13-14
  •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文献回顾14
  • 1.2.3 简要评述14-15
  • 1.3 本文的内容及框架15-16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16-17
  • 第2章 现行体制下货币政策体系的确立17-23
  • 2.1 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和确立17-18
  • 2.2 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进程18-21
  • 2.2.1 存款准备金制度18
  • 2.2.2 再贷款和再贴现18-19
  • 2.2.3 公开市场操作19-20
  • 2.2.4 利率20
  • 2.2.5 汇率20-21
  • 2.3 现行体制下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21
  • 2.4 1998年:我国货币政策间接化调控的起点21-23
  •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的定性分析23-40
  • 3.1 信贷传导渠道24-28
  • 3.1.1 作用机制24
  • 3.1.2 运行环境24-27
  • 3.1.3 传导效应27-28
  • 3.2 利率传导渠道28-32
  • 3.2.1 作用机制28-29
  • 3.2.2 运行环境29-30
  • 3.2.3 传导效应30-32
  • 3.3 汇率传导渠道32-36
  • 3.3.1 作用机制32-33
  • 3.3.2 运行环境33-36
  • 3.3.3 传导效应36
  • 3.4 资本市场传导渠道36-40
  • 3.4.1 作用机制36-37
  • 3.4.2 运行环境37-38
  • 3.4.3 传导效应38-40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40-58
  • 4.1 1998年至2002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检验40-47
  • 4.1.1 信贷传导渠道效应检验40-42
  • 4.1.2 利率传导渠道效应检验42-44
  • 4.1.3 汇率传导渠道效应检验44-46
  • 4.1.4 资本市场传导渠道效应检验46-47
  • 4.2 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检验47-55
  • 4.2.1 信贷传导渠道效应检验47-49
  • 4.2.2 利率传导渠道效应检验49-51
  • 4.2.3 汇率传导渠道效应检验51-53
  • 4.2.4 资本市场传导渠道效应检验53-55
  • 4.3 实证结论总结55-58
  • 第5章 相关政策建议58-63
  • 5.1 转变银行业经营方式,畅通信贷传导渠道58-59
  • 5.2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渠道59
  • 5.3 建立灵活的汇率制度,畅通汇率传导渠道59-60
  • 5.4 规范资本市场发展,畅通资本市场传导渠道60-61
  • 5.5 加强与财政、监管政策的协调,形成政策全力61-63
  • 5.5.1 大力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61
  • 5.5.2 加强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12期

2 陈东琪;宋立;;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3 汪小亚,卜永祥,徐燕;七次降息对储蓄、贷款及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4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5 谢平,袁沁eT;我国近年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J];金融研究;2003年05期

6 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7 杨丽;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析[J];金融研究;2004年11期

8 盛朝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1994-2004[J];金融研究;2006年07期

9 郭田勇;;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J];金融研究;2006年10期

10 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贾炳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付一婷;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传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华;中国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何鹏玮;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分析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24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5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