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绿色信贷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7 18: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环境保护,我国的环境状况愈发恶劣。为了更好的改善环境状况,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国制定了绿色金融政策,意在通过绿色金融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绿色信贷的发展相对来说最有成效。绿色信贷是指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审批的过程中,将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作为重要的审批条件之一,对环境保护合格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并严格限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发放贷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从资金源头上控制着企业的投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其本意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差异化的利率,以此促进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限制落后产能型企业的发展。而在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企业信息披露不完善、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政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绿色信贷对企业投融资产生的影响与预期不一定一致。因此,本文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研究绿色信贷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既期待能丰富绿色信贷对上市公司投融资影响的研究,也试图为当前绿色信贷制度的缺陷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建议...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绿色信贷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研究技术路线图

赤道,金融机构,绿色


赤道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与绿色信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都考虑了环境保护的因素,在理念上相当的契合,绿色信贷在开展过程中,严格的考虑到了对社会环境的危害,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全面的考虑到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赤道原则是一个行业准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自愿执行,而并不是强制的。如果企业违背了赤道原则,更多的也只是道德上的责任,而没有严厉的法律惩罚,强调的是一种企业的自我约束。而绿色信贷是政府提出的一个强制执行的政策,如果违背了绿色信贷,企业面临的可能是一种政治上的惩罚,强调的是外在的强制约束。其次,赤道原则一开始就是全球最顶尖的几家银行共同发起,在经过几次的修改之后逐渐完善。而绿色信贷则相反,就目前来说,绿色信贷工具并不完善且比较单一。然后,赤道原则规定只适用于项目贷款,而绿色信贷不仅仅如此,还适用于企业贷款。最后,绿色信贷在融资时融资没有融资门槛,但是赤道原则有融资门槛1000万美元。综上所述,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国际上权威的绿色融资准则的赤道原则,在绿色信贷开展过程中必然也非常具有参考作用。第二节 绿色信贷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的理论

路径图,投资行为,绿色,路径


第二,影响上市公司投资项目。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指明我经济发展方向必然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环境污染性项目会在各方面受到限制,政府会加大给予环保类相关投资项目优惠贷款,提高对限制性项目的贷款利率。作为理性经济人,企业会在投资时,参考政府政策,对投资行为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政府限制发展的项目,相应减少投资,目的是以减少投资成本。此外,加大对政府支持项目的投资,获取政府优惠利率,降低投资成本,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二、绿色信贷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绿色信贷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来自重污染企业的经验数据[J]. 陈琪,张广宇.  财会通讯. 2019(08)
[2]谈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分析[J]. 舒琳,蒋汪森.  纳税. 2018(22)
[3]基于赤道原则的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策略研究[J]. 光琳,徐倩,王慧.  武汉金融. 2017(10)
[4]美、德、英财政支持绿色金融的经验与借鉴[J]. 何虹.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17(02)
[5]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欧美国家的经验分析[J]. 田慧芳.  国际经济合作. 2016(11)
[6]企业规模与融资约束——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J]. 潜力,涂艳.  财会月刊. 2016(27)
[7]信用评级、债务融资约束和R&D投资[J]. 姚靠华,聂艳,洪昀.  会计之友. 2016(16)
[8]绿色信贷及其发展——基于银行行为研究[J]. 胡敏,张新进.  当代经济. 2016(20)
[9]绿色信贷政策能否改善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基于重污染行业的经验数据[J]. 姚蕾,王延彦.  财会通讯. 2016(15)
[10]环境不确定性、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J]. 翟胜宝,马静静,毛志忠.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5(05)



本文编号:3306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306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