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股票交易的实用决策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01:50
  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寻求超额投资收益。但是,由于中国股票市场也仍然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成立以来更是经历了多次暴涨暴跌,使多数参与股票投资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其中,产生这样现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以个体投资者为主,同时,这些投资者并没有掌握的投资知识,导致在投资的时候,无法规避投资风险,产生大量“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投资现象。为了提高普通投资者投资效率,本文旨在探讨构建一个有效的股票投资策略模式,进而向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个股票交易决策体系。本文建立在投资者的决策基础之上,把决策围绕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与控制风险、管理收益为出发点,形成寻找股票标的、资金分配、风险控制、盈利管理四部分组成的证券投资体系。具体地,本文包含了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本文梳理和简介了现有的部分国内外证券投资知识理论及模型,现在的证券投资知识及模型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证券市场的基本理论知识,阐释了现有关于证券投资的三类方面:政策面分析、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等;第二类是分析企业估值寻找投资机会和风险的理论模型。其次,本文构建了股...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股票交易的实用决策体系研究


震荡型下跌示意图

示意图,示意图,触发点,平仓


18图3-2直线型下跌示意图上述两种下跌的态势会有交错,在某一个下跌阶段是抵抗性下跌,在某一个下跌阶段又变成直线性下跌。同样在某一个下跌阶段是直线型下跌,在某一下跌阶段又变成抵抗性下跌。无论是哪种变化,投资者都应执行相应的投资策略。(五)风险控制平仓和增仓策略交易触发点设置风险控制平仓交易触发点的设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对市场交易规则的考虑。我国证券市场是施行T+1交易制度,且涨跌幅是有限制的,原则上涨跌限制为10%,ST股票为5%,科创板为20%(本文不考虑新股、科创板等情况),如果把平仓交易触发点设置在10%以内,当天就可能出现新的交易点,而设置为15%,可有效避免这个问题。二是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如果风险控制触发点的区间设置过低,虽然有可能提早抓住交易的机会,但也会使投资者的观察空间和时间都仓促,造成判断和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交易频繁,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把交易触发点设置在15%等于加大了观察空间,让二次交易成本也下降了。三是基于合理、规范化的标准区间设置。我们把交易的标准设置在15%左右,也就把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从交易初始价跌至0的最大下跌空间分成了6个区间,将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圈定,使我们在投资过程中提前制定策略,控制住每一个对我们有利的价格而形成投资优势,从而使客观上不利的市场,倾向于投资者却有利。风险控制补仓交易触发点的设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控制低价位的考虑。当股价下跌我们进行风控的平仓交易后,目的是为了减少股票继续下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同时也是为了投资者有充足的可利剩余资金可调动,控制住低价位的股票。既然确定首次买入价的股票都有价值,那随着价格的下跌股票的价值将越高,那么平仓后的补仓交易触发点设置为反弹4%或者继续

风险控制,情形,股票,低价位


19易后可以使总体成本降低,并且获得了更多低价位的股份。价格反弹4%的标准是以已经出现的最低价格为标准计算反弹空间的,价格继续下跌15%是以初始价格为计算空间的。二是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如果将价格反弹标准设置过低,虽然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控制股票数量,从而抓住上涨的机会,收益更多,但也会使投资者的观察空间和时间都仓促,造成判断和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交易频繁,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设置4%左右的上涨区间和继续下跌15%,主要还是考虑在策略上将交易成本控制在低价位区域,因为我们既然确定第一次买入的股票都有价值了,那随着价格的下跌股票的价值将越高。因此,我们在价格出现上涨的空间越低对我们降低成本就越有利,而下跌15%补仓更能使我们的成本降的更低。三是标准化的交易设置能规范投资者的交易,从而有利于优势策略的展开。在股票下跌标准设置在15%左右的平仓交易前提下,再规范设置4%左右的上涨和继续下跌15%作为补仓标准区间,不仅给投资者更大的观察空间确保能有效交易,同时兼顾到策略上将成本控制在低价位区域,更关键的是将投资者的交易进行规范化,确保了其策略的展开不乱方寸、稳守阵脚。(六)风险控制的可能走势及应对预案1.风险控制交易中抵抗性下跌走势应对预案有以下情形:图3-3情形一:一次震荡下跌风险控制交易的预案


本文编号:3369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369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