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农村金融类型选择研究 ——兼论农村信用社改革

发布时间:2021-08-29 01:45
  本文紧紧围绕农业成长融资需求对农村金融类型的选择这一主题,运用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实证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从农村金融需求入手,对影响农户融资品需求的因素进行剖析,由土地制度状况揭示出农户有无融资需求,由预算约束状况揭示出农户有对正规融资品和非正规融资品多样性选择的需求,由农业生产力状况揭示出怎样的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提供的融资品能够满足农户需求等。从而为研究农村金融供给,即农村金融类型选择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实证方法,从狭义农村金融入手,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沿革和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结合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花钱买机制"等核心问题,对改革政策设计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评价。关于产权制度问题,通过股份合作制的内容、特征以及资产专用性分析,对农村信用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原有农村信用社基础上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不可行。因为它在建立之初和以后的发展中,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劳动者和出资者的统一,反而表现为两者的分离,加之这种分离并不是自然的形成过程,而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使之超越了与其对应的农业成长形态,一方面,...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其内容
2. 基本理论分析
    2.1 农业成长形态与农村金融类型
    2.2 农业融资需求的预算约束
        2.2.1 融资产品的消费替代
        2.2.2 融资产品的机会成本
        2.2.3 价格和收入变动带来的影响
        2.2.4 农村金融的配给
    2.3 农户对融资产品的偏好
        2.3.1 "同质"性产品的差异
        2.3.2 无差异曲线对偏好的描述
        2.3.3 边际替代率
        2.3.4 交换率
    2.4 限制非正规金融进入:农村金融的制度性缺陷
        2.4.1 正规金融供给的弊端
        2.4.2 农村金融与不同农业成长形态的关系
        2.4.3 生产方式与融资品交换方式的关系
    2.5 合作博弈:非契约金融产生的基础
        2.5.1 一次性博弈的纳什均衡——非可持续的合作
        2.5.2 无限次重复博弈——可持续的合作
        2.5.3 合作的载体:农村土地制度
        2.5.4 土地制度对信用合作的影响
3. 不同农业成长形态的金融需求分析
    3.1 特殊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3.2 初级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3.3 成长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3.4 现代农业形态的金融需求
4. 新一轮改革前农村信用社发展沿革
    4.1 合作社与信用合作
    4.2 建国以来的农村信用社
        4.2.1 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农村信用社
        4.2.2 合作化阶段的农村信用社
        4.2.3 人民公社阶段的农村信用社
        4.2.4 改革开放到新一轮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
    4.3 建国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特征
        4.3.1 合作性质的变异
        4.3.2 超越农业生产现实的公有制
        4.3.3 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
        4.3.4 信用需求的抑制
        4.3.5 政府持续的控制力
        4.3.6 结果:农村金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4.4 小结
5. 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
    5.1 农村信用社改革背景
        5.1.1 "三农"问题突出
        5.1.2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5.1.3 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
    5.2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主要精神
        5.2.1 中央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论述
        5.2.2 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主要内容和组织措施
        5.2.3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资金支持
        5.2.4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的考核
        5.2.5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的核算
    5.3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票据发行考核
        5.3.1 资本金
        5.3.2 不良贷款
        5.3.3 管理体制
        5.3.4 地方政府支持
    5.4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票据兑付考核
        5.4.1 资本金、贷款占用形态及内部管理
        5.4.2 法人治理结构、处置专项票据置换资产情况
        5.4.3 信息披露
    5.5 小结
6. 农村信用社几个重要问题分析
    6.1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的股份合作制分析
        6.1.1 股份合作制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分析
        6.1.2 股份合作制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专用性分析
        6.1.3 股份合作制农村信用社的绩效分析
        6.1.4 小结
    6.2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分析
        6.2.1 权力的主导问题
        6.2.2 民有资本官营问题
        6.2.3 外部环境与自主性问题
        6.2.4 小结
    6.3 "花钱买机制"可行性分析
        6.3.1 "花钱"的方式
        6.3.2 "花钱"中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6.3.3 "买机制"的外部环境
        6.3.4 小结
7.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启示
    7.1 美国农村金融
        7.1.1 农村经济情况
        7.1.2 政府农业信贷体系
        7.1.3 信用合作体系
        7.1.4 商业银行的农业信贷
        7.1.5 其他农业贷款
    7.2 日本农村金融
        7.2.1 农村经济情况
        7.2.2 农业制度金融
        7.2.3 合作金融
    7.3 印度农业金融
        7.3.1 农村经济情况
        7.3.2 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
        7.3.3 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地区农村银行
        7.3.4 信贷合作社的发展
    7.4 借鉴与启示
8. 我国农村金融类型选择及政策取向
    8.1 把实现效率与公平均衡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基点
        8.1.1 "三农"与农村金融
        8.1.2 "三农"与农村金融的效率
        8.1.3 "三农"与农村金融的公平
        8.1.4 效率与公平中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8.1.5 小结
    8.2 把改造信用社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
        8.2.1 改造信用社与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关系
        8.2.2 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其弊端
        8.2.3 改造农村信用社的基本设想
        8.2.4 小结
    8.3 把协调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
        8.3.1 正规农村金融
        8.3.2 非正规农村金融
        8.3.3 正规农村金融与非正规农村金融的关系
        8.3.4 小结
    8.4 把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作为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保障
        8.4.1 对农村金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8.4.2 放开贷款利率上限以实现机构间的平等定价
        8.4.3 进一步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
        8.4.4 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
        8.4.5 加快农村金融法制建设
        8.4.6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8.4.7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监管:神话与现实[J]. 卡伦·麦卡锡,孙芙蓉,华蓉晖.  中国金融. 2008(18)
[2]政策频出助力中小企业[J]. 苗俊杰,章太懿.  瞭望. 2008(34)
[3]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调查——以广安市为例[J]. 邹建平.  中国金融. 2008(09)
[4]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和效率问题[J]. 蒋定之.  中国金融. 2007(23)
[5]股份合作制模式下农村信用社股权稳定性研究[J]. 金宏,陈耀芳,金炜东.  金融研究. 2007(10)
[6]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 张利原.  中国金融. 2007(16)
[7]农村信用社缘何热衷"转贷"?[J]. 李莹星,汪三贵.  调研世界. 2005(01)
[8]当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及相应对策[J]. 宁国芳,朱冬梅,刘德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9)
[9]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J]. 叶敬忠,朱炎洁,杨洪萍.  中国农村经济. 2004(08)
[10]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 周小川.  经济学动态. 2004(08)



本文编号:3369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369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f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