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09:58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迅猛。个人住房贷款以其可靠的担保、较高的收益、较低的风险特征备受各家商业银行的青睐,其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重日渐提高。但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快速增加,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也开始不断攀升,其风险不断显现。尤其是在目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现在,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开始不断暴露出来。所以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控制和管理问题已成为关系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业务能否长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能否保持长效竞争力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希望能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个人住房贷款市场健康发展有所帮助。本文将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按借款人违约时的主观意志不同分为三类:被迫违约风险、提前还款型违约风险、终止偿付型违约风险。在仔细对这三种违约风险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三种违约风险在我国的表现现状,发现目前我国被迫违约风险依然严重,提前还款现象较为普遍,终止偿付型违约风险比重加大。针对这样的风险表现现状,文章从借款人、宏观经济波动、配套政策措施角度以...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管理研究


008年-2009年房地产市场相关指数走势图

趋势图,趋势图,借款人,提前还款


代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此导致的主体产权不明使得独立的信用主体身份难平等,进而导致个人信用的淡薄。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非法信用活动,重阻碍了我国个人信用观念的建立。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统一的信用数据库尚未建立,借款人违成本较低,不良信用记录给借款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小,导致借款人信用意识分淡薄,主动还款意愿较差。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反而觉得违约可以得到“实惠形成赖账不还的从众心理。更有甚者,部分借款人会利用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漏洞,利用借方与贷方的信息不对称,在申请住房贷款时就存在诈骗动机,导到期不归还贷款。3.2.2 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的风险一、经济形势波动引起的风险从我国国内形势来看,近些年宏观经济环境长期处于增长状态,随着我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手中的积蓄不断增加,劳动力迁徙机会的增加,使得住房周转率大大提高,显然,高的住房周转率会导致高的住房提前还款率加上“无债一身轻”的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近些年提前还款现象几近普遍

趋势图,基准利率,存贷款,趋势图


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增长阶段,但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整个经济走势出现稳定-过热-调整的过程。为应对经济过热的风险,央行从 2006 年 4 月 28日期连续八次加息,最终达到 7.83%,为防止经济走下坡路,央行从 2008 年 9 月16 日至 12 月 23 日三个多月时间间连续降息 5 次,最终降到 5.94%。利率的不断变动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心理造成极大冲击,我国居民对利率调整的敏感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持续走高导致借款人成本的增加,为了减轻不断增加的利息成本借款人往往选择提前还款。2008 年的降息应该来讲对借款人是利好,但这段时间伴随着的却是房地产市场调整最多的时候,房价的不断下跌导致借款人物业权益的不断下降,甚至出现房价跌破贷款余额的现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防范[J]. 淡寿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4)
[2]如何强化个人住房贷款贷后管理[J]. 杨颖.  现代金融. 2009(10)
[3]银行房贷逆周期经营探索[J]. 陈玉堂.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04)
[4]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行性探讨[J]. 崔佃光.  当代经济. 2009(15)
[5]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分析[J]. 王晨宇.  金融经济. 2009(12)
[6]试论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现状及风险防范[J]. 薛瑜.  商场现代化. 2009(18)
[7]新形势下个人贷款理性违约风险分析[J]. 唐谋林.  财政监督. 2009(10)
[8]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房产抵押市场的启示[J]. 崔喜婷.  法制与社会. 2009(08)
[9]我国现阶段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J]. 吴丽霞.  北方经济. 2009(01)
[10]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初探[J]. 何静,佟翔.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8(11)



本文编号:3441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441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