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经济政策的协同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3 13:54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扩大,并在底部盘整已近9年,目前正处于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变和通胀体系波动的转型时期,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刺激需求来加快经济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中国经济现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产出持续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保障通胀体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社会资金规模扩大,政策工具对于宏观经济的边际调控作用受到挑战。因此,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学发挥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是保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由中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化的关键举措,其效果评价是进一步精准施策的前提。本文基于TVP-VAR模型,在实证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果变化的基础上,定量测度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协同效应的时变趋势。研究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高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但在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效果减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失效,调控方向发生偏离。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过程中,政策工具的调控效...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政府支出工具的作用效果变化
分析税收工具对GDP增速、产业结构和通过膨胀的冲击效果。如图4.2所示,供给侧改革前,政府部门增加一单位标准差的税收,将对GDP增速产生由负转正的冲击。政府增加税收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却引起企业产出增速增加,反映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税收工具的调控方向偏离实际预期,无法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增加税收将对GDP增速产生持续的负向冲击,税收工具的调控效果符合理论预期。从2016年到2017年,税收工具对GDP增速产生的负向冲击程度加大且持续时间延长。但是改革进行到2018年,税收工具的调控效果出现反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逐渐减弱。由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分析可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税收工具对产业结构的冲击趋势基本一致,财政部门增加一单位标准差的税收,在前3期将对产业结构产生优化作用,冲击在长期转负。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产业结构受到冲击由正转负的速度加快,税收工具的调控效果减弱。短期内,税收的增加使企业产出下降,新兴产业等的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受到的冲击较弱,而制造业和加工业等第二产业由于产出基数大,受到的负向冲击较大,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假象”。但在长期,税收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企业负担,削弱了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使一些新兴产业或者初创企业无法有效生存,此时税收工具将给产业结构带来负向冲击。
4.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变化由利率工具的脉冲响应分析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利率调整上升一单位标准差,将对GDP增速产生负向冲击,冲击在第二期达到峰值(约0.5个基点),随后逐渐收敛为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利率工具对GDP增速的影响不断增大。2018年,利率上升产生的负向冲击将在第1期达到峰值(约3.7个基点),与2014年相比调控效果显著加强。中央银行调整利率上升时,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企业因此会减少融资和生产,GDP增速下降。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得到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由信贷渠道向利率渠道转移,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越来越强。
本文编号:3647311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政府支出工具的作用效果变化
分析税收工具对GDP增速、产业结构和通过膨胀的冲击效果。如图4.2所示,供给侧改革前,政府部门增加一单位标准差的税收,将对GDP增速产生由负转正的冲击。政府增加税收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却引起企业产出增速增加,反映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税收工具的调控方向偏离实际预期,无法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增加税收将对GDP增速产生持续的负向冲击,税收工具的调控效果符合理论预期。从2016年到2017年,税收工具对GDP增速产生的负向冲击程度加大且持续时间延长。但是改革进行到2018年,税收工具的调控效果出现反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逐渐减弱。由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分析可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税收工具对产业结构的冲击趋势基本一致,财政部门增加一单位标准差的税收,在前3期将对产业结构产生优化作用,冲击在长期转负。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产业结构受到冲击由正转负的速度加快,税收工具的调控效果减弱。短期内,税收的增加使企业产出下降,新兴产业等的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受到的冲击较弱,而制造业和加工业等第二产业由于产出基数大,受到的负向冲击较大,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假象”。但在长期,税收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企业负担,削弱了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使一些新兴产业或者初创企业无法有效生存,此时税收工具将给产业结构带来负向冲击。
4.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变化由利率工具的脉冲响应分析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利率调整上升一单位标准差,将对GDP增速产生负向冲击,冲击在第二期达到峰值(约0.5个基点),随后逐渐收敛为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利率工具对GDP增速的影响不断增大。2018年,利率上升产生的负向冲击将在第1期达到峰值(约3.7个基点),与2014年相比调控效果显著加强。中央银行调整利率上升时,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企业因此会减少融资和生产,GDP增速下降。且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得到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由信贷渠道向利率渠道转移,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越来越强。
本文编号:3647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64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