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影响机制 ——基于部分国家级新区发展实践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2 10:10
产业新城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代表性区域发展样本,承载着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使命。金融集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不仅可以对传统金融业功能效用强化升级,促进资本积累、资金流动和产业升级,强化金融业资源配置功能,提升金融业本身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产业新城转型建设提供充足资本保障;还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形成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影响作用,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新城发展。同时,产业新城发展带来日益增长的资金与金融产品服务需求,并在区域内提供良好的承载空间和动力支持,从而促进金融集聚。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双向促进关系,前者为后者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后者为前者提供承载动力。因此,对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最符合产业新城发展特征的国家级新区,但限于数据可得性及本文研究侧重,最终确定以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组合赋权模型对两新区2008-2017年区域金融集聚度与产业新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其次利用差异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对两新区金融集聚...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问题假设与研究方法
1.3.1 问题假设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城市经济理论
2.1.2 产业集聚理论
2.1.3 金融发展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金融集聚
2.2.2 产业新城
2.2.3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现存问题
2.3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评价体系
3.1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3.1.1 金融基本功能影响产业园区化
3.1.2 金融集聚效应影响园区城市化
3.1.3 金融扩散效应影响产城一体化
3.1.4 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影响金融集聚
3.1.5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
3.2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测度指标
3.2.1 金融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
3.2.2 产业新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测度及相关性分析
4.1 金融集聚度与产业新城发展水平的测量评价
4.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1.2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4.1.3 定义综合评价函数
4.2 两新区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4.2.1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总体概况
4.2.2 两新区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趋势分析
4.3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3.1 数据分布形态的特征检验
4.3.2 相关性分析过程及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
5.1 耦合协调概念与数据预处理
5.1.1 耦合协调概念
5.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2.1 建立评价模型
5.2.2 划分评价标准与σ收敛性检验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集聚度对产业新城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6.1 混合回归模型的实证应用及结果分析
6.1.1 问题假设及模型建立
6.1.2 变量选取及样本检验
6.1.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6.2 门槛效应模型的实证应用及结果分析
6.2.1 问题假设及模型建立
6.2.2 实证过程及检验分析
6.2.3 实证结果与变量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促进区域金融资源高效集聚,实现区域金融系统稳定繁荣
7.2.2 深化区域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提升金融产品服务质量水平
7.2.3 提高园区内企业投融资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
7.2.4 加快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7.2.5 创新金融促产促城体制机制,增强两系统协调可持续互动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集聚与城市层级[J]. 王如玉,王志高,梁琦,陈建隆. 经济研究. 2019(11)
[2]我国经济、生态、技术和金融的协同发展研究[J]. 张文,钟宸. 金融与经济. 2019(09)
[3]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贾洪文,高一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集聚效应与驱动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J]. 周敏,刘志华,孙叶飞,高文. 工业技术经济. 2018(09)
[5]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 熊湘辉,徐璋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2)
[6]产业新城发展模式机理分析[J]. 高京燕,仝凤鸣,吴中兵,邓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7]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基于城市群的视角[J]. 肖振宇,宁哲,张杰. 经济问题. 2017(07)
[8]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姜磊,柏玲,吴玉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5)
[9]金融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吗:空间溢出的视角——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于斌斌. 国际金融研究. 2017(02)
[10]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知识溢出机制研究[J]. 王丹,叶蜀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产业集群与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 高月媚.吉林大学 2019
[2]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效应研究[D]. 王澍雨.东北财经大学 2018
[3]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D]. 陈林心.南昌大学 2017
[4]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 张玄.重庆大学 2017
[5]金融集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研究[D]. 王丹.北京交通大学 2016
[6]空间的生产理论下的转型期中国新城问题研究[D]. 彭恺.华中科技大学 2013
[7]金融集聚、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杨志群.南开大学 2013
[8]中国区域金融发展论[D]. 孙晶.南京师范大学 2013
[9]金融集聚的演化机理与效应研究[D]. 谭朵朵.湖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产业新城的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 李野.天津大学 2018
[2]产业新城人口就业与居住选择空间匹配研究[D]. 于亚峰.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3]产业新城PPP模式研究[D]. 何军.东北财经大学 2016
[4]面向产业新城的开发区转型研究[D]. 王梦珂.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大城市空间扩展中的产业新城规划对策研究[D]. 吕扬.天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58928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问题假设与研究方法
1.3.1 问题假设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城市经济理论
2.1.2 产业集聚理论
2.1.3 金融发展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金融集聚
2.2.2 产业新城
2.2.3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现存问题
2.3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评价体系
3.1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3.1.1 金融基本功能影响产业园区化
3.1.2 金融集聚效应影响园区城市化
3.1.3 金融扩散效应影响产城一体化
3.1.4 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影响金融集聚
3.1.5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
3.2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测度指标
3.2.1 金融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
3.2.2 产业新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测度及相关性分析
4.1 金融集聚度与产业新城发展水平的测量评价
4.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1.2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4.1.3 定义综合评价函数
4.2 两新区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4.2.1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总体概况
4.2.2 两新区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趋势分析
4.3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3.1 数据分布形态的特征检验
4.3.2 相关性分析过程及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新城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
5.1 耦合协调概念与数据预处理
5.1.1 耦合协调概念
5.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2.1 建立评价模型
5.2.2 划分评价标准与σ收敛性检验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集聚度对产业新城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6.1 混合回归模型的实证应用及结果分析
6.1.1 问题假设及模型建立
6.1.2 变量选取及样本检验
6.1.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6.2 门槛效应模型的实证应用及结果分析
6.2.1 问题假设及模型建立
6.2.2 实证过程及检验分析
6.2.3 实证结果与变量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促进区域金融资源高效集聚,实现区域金融系统稳定繁荣
7.2.2 深化区域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提升金融产品服务质量水平
7.2.3 提高园区内企业投融资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
7.2.4 加快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7.2.5 创新金融促产促城体制机制,增强两系统协调可持续互动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集聚与城市层级[J]. 王如玉,王志高,梁琦,陈建隆. 经济研究. 2019(11)
[2]我国经济、生态、技术和金融的协同发展研究[J]. 张文,钟宸. 金融与经济. 2019(09)
[3]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贾洪文,高一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集聚效应与驱动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J]. 周敏,刘志华,孙叶飞,高文. 工业技术经济. 2018(09)
[5]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 熊湘辉,徐璋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2)
[6]产业新城发展模式机理分析[J]. 高京燕,仝凤鸣,吴中兵,邓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7]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基于城市群的视角[J]. 肖振宇,宁哲,张杰. 经济问题. 2017(07)
[8]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姜磊,柏玲,吴玉鸣.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5)
[9]金融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吗:空间溢出的视角——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于斌斌. 国际金融研究. 2017(02)
[10]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知识溢出机制研究[J]. 王丹,叶蜀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产业集群与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 高月媚.吉林大学 2019
[2]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效应研究[D]. 王澍雨.东北财经大学 2018
[3]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D]. 陈林心.南昌大学 2017
[4]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 张玄.重庆大学 2017
[5]金融集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研究[D]. 王丹.北京交通大学 2016
[6]空间的生产理论下的转型期中国新城问题研究[D]. 彭恺.华中科技大学 2013
[7]金融集聚、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杨志群.南开大学 2013
[8]中国区域金融发展论[D]. 孙晶.南京师范大学 2013
[9]金融集聚的演化机理与效应研究[D]. 谭朵朵.湖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产业新城的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 李野.天津大学 2018
[2]产业新城人口就业与居住选择空间匹配研究[D]. 于亚峰.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3]产业新城PPP模式研究[D]. 何军.东北财经大学 2016
[4]面向产业新城的开发区转型研究[D]. 王梦珂.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大城市空间扩展中的产业新城规划对策研究[D]. 吕扬.天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58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65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