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双轨制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发布时间:2017-05-24 12:30

  本文关键词:双轨制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纷纷改变了原有的货币调控政策,由以前的货币供应额度管控转而以利率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关系到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而利率手段由于其比货币供应量更具有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的特点,成为各国政府调控经济最重要的指标。一直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自从1993年明确利率化改革基本设想到今年已经近20年的时间,央行在这期间为推动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行了多项改革。例如1995年人民银行出台“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1996年开放银行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开放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市场化发债,2004年扩大基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放开了对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2006年建立上海同业拆借市场等。 经过央行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但是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依然处于央行管制之中。也就是我国目前的利率体制中市场利率和管制并存,这无疑增大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复杂性。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的利率双轨制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并存的特点,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于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可以加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从现实看,近两年由于银行利润高起,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去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突破百万亿元,净利润达1.04万亿元,银行业被一些媒体指责为暴利行业,尤其是民生银行行长面对媒体的一句: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此言一出,备受各方指责。一面是众多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另一面确是银行业一枝独秀,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在这钟情况下,管制利率备受各方指责,尤其是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再加之民间融资因为吴英案又被推向舆论的高点,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必须先研究清楚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解释利率双轨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了不同情况下,货币政策如果传导至货币市场利率以及债券市场利率,并和信贷总规模一起实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该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价格管制带来的扭曲需要由数量管制来纠正。实证模型结果显示:市场利率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最敏感,其次是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在利率双轨制下效果并不显著。 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利率传导机制的有关理论做了介绍。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央行主要采用的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由于我国还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所以央行还可以采用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方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因此本文研究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以央票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在利率传导机制的方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既包括传统的利率传导途径,他通过改变筹资成本影响计划投资;也包括其他资产价格传导途径,如汇率和所有者权益:还包括信用途径,如银行信贷途径,资产负债表途径,现金流途径以及家庭的流动性途径等。 其次,本文对美国,英国,日本以及印度的利率传导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介绍。美国,英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这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利率传导基本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基准利率发生变动,再由市场基准利率的变动引导整个利率体系发生相应变动,最后通过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走在了中国的前面,2011年10月25日印度央行宣布,允许商业银行自行设定储蓄存款利率,这标志着东方大国印度走完了利率市场化道路的最后一步。印度和中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研究印度的利率传导和利率改革对我们国家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三,本文对建国初到现在,央行的利率政策进行了回顾,并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每个阶段再进行细化。划分依据主要是因为利率作为资产价格工具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是在市场经济下,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本文在对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利率的现状,并对目前的利率传导进行了总结。从我国央行利率调控方式上看,既有调节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直接调控方式,也有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利率的间接调控方式,既有价格调控,也有调整信贷额度的数量调控。 第四,在国内外学者长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单个银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下的行为,来分析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体系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起相关模型,一是利率市场化下,三大货币政策变动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另一个是在存在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约束下也即是目前的利率双轨制下三大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并通过数学的方式推导出各种货币政策下,市场利率的变化。 第五,在理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本文实证部分选用了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作为市场利率,分别讨论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央票发行利率以及发行净额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建立的模型的合理性,同时比较了不同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影响大小。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利率双轨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力图说明在目前的双轨制利率下,不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市场利率的(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大体测算出不同的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影响的大小)以及如何与信贷总规模一起实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 第六,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给出了两点政策建议。第一、我们发现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非管制的市场利率都是由市场决定的,三者之间存在联动关系。然而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利率的影响非常小,所以我们对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第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理,我国2002年确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但是,先放开贷款利率也不会使得存款利率市场化变得更容易,因为此时即没有贷款利率下限时候,信贷额度控制可能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此,与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再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政策相比,也许更好的利率市场化策略是:将存款利率上限逐步往均衡利率水平推进,这样逐步减少信贷额度控制的压力。同时,适度提高贷款利率下限,以保持银行业整体的利润水平和稳定性。当存款利率上限和均衡利率接近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条件也就成熟了,这样利率市场化就自然水到渠成。
【关键词】:市场利率 货币政策传导 利率双轨制 利率市场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22.0;F224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2
  • 1. 前言12-21
  • 1.1 本文研究背景12-16
  • 1.1.1 利率市场化和利率双管制12-13
  • 1.1.2 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双管制的核心13
  • 1.1.3 利率双管制下多种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共存13-14
  • 1.1.4 货币市场利率与债券市场利率14-15
  • 1.1.5 双管制利率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5-16
  • 1.2 文献综述16-19
  • 1.2.1 国外有关利率传导机制方面的研究17-18
  • 1.2.2 国内有关利率传导机制方面的研究18-19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19-21
  • 1.3.1 研究创新之处19-20
  • 1.3.2 研究不足之处20-21
  • 2. 货币政策传导的相关理论21-30
  • 2.1 传统利率传导渠道21-23
  • 2.2 其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23-26
  • 2.2.1 汇率渠道23-24
  • 2.2.2 权益价格渠道24-26
  • 2.3 信贷传导渠道26-30
  • 2.3.1 早期的信贷观点26-27
  • 2.3.2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观点27-30
  • 3. 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历史回顾30-40
  • 3.1 美国的货币传导机制30-31
  • 3.2 英国的货币传导机制31-32
  • 3.3 日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2-33
  • 3.4 印度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3-35
  • 3.5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及现状35-40
  • 3.5.1 改革开放前的利率政策:1948年到1978年人民银行大一统时期35-37
  • 3.5.2 改革开放后的利率政策:1978年至今37-40
  • 4. 利率双轨制度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模型及推导40-49
  • 4.1 利率双轨制下理论模型的建立40-44
  • 4.2 无管制利率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分析44-46
  • 4.3 双轨制利率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分析46-49
  • 5. 实证分析及结论49-62
  • 5.1 利率双轨制下的实证模型建立和数据来源49-51
  • 5.1.1 实证模型建立49
  • 5.1.2 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简介49-50
  • 5.1.3 数据来源50-51
  • 5.2 实证分析51-55
  • 5.2.1 货币市场实证分析:以隔夜回购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利率代表51-53
  • 5.2.2 债券市场实证分析:以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代表53-55
  • 5.3 实证结果分析55-62
  • 6. 政策建议62-66
  • 6.1 完善我国央票业务及整个公开市场业务62-63
  • 6.2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63-66
  • 参考文献66-69
  • 后记69-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慧刚;;我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研究——基于“汇率超调模型”视角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5期

2 李良松;柳永明;;新魏克塞尔主义下我国基准利率的比较与定位[J];财经研究;2009年06期

3 宋清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耿庆峰;黄志刚;;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计量检验[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辜岚;从货币传导机制看日本货币政策的失效[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6 何平;;我国的央行票据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7 张国喜;;对提高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1期

8 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9 郭爽;;发行央行票据的局限性及政策建议[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10 孙国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J];金融研究;200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古e

本文编号:390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90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