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7-29 09:17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国有上市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自评报告 有效性


【摘要】: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较高的风险,这是由其行业特殊性决定的,也使得其必须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且要出具有用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尤其是五大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作为保证我国经济正常运转和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支柱力量,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有利于保障银行的经济活动安全、稳健。目前,尽管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都已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但由于在内部控制披露方面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缺乏有效性。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本质为出发点,将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出具的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作为分析对象,对目前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披露现状进行研究,找出自评价报告的披露过程和结论反映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结合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现下的情况,不难看出,中国的银行在执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工作中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权责分工;(2)自评报告内容不规范;(3)自评报告披露的信息范围不够全面;(4)报告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5)报告披露的信息实用性较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缺乏有效性。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认识程度不够;(2)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高;(3)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成本过高;(4)外界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不高;(5)内部控制的评价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6)法律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其次,美国自2002年7月订立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一直在完善对内部控制及其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站在美国的商业银行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体系的分析,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借鉴了花旗银行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并从中得到以下启示:(1)明确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2)建立可行的评价标准;(3)选择合理的评价范围;(4)加强外部审计。最后,针对上述导致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从银行自身、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来提高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有效性:(1)加强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的自身建设,如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2)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建设,如规范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建立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责任追究机制;(3)加强外部各界对银行公布内控报告的关注。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有效性能得以提高,使得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国有上市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自评报告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3;F830.42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引言13-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
  • 1.2 文献综述14-19
  • 1.2.1 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文献回顾14-16
  • 1.2.2 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容方面的文献回顾16-17
  • 1.2.3 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回顾17-18
  • 1.2.4 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方面的文献回顾18
  • 1.2.5 文献述评18-19
  • 1.3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19
  • 1.3.1 写作思路19
  • 1.3.2 写作方法19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19-21
  • 第二章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基本理论21-26
  • 2.1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概念和内容21-22
  • 2.1.1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概念21
  • 2.1.2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内容21-22
  • 2.2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概念和评价指标22-23
  • 2.2.1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概念22
  • 2.2.2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评价指标22-23
  • 2.3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理论基础23-26
  • 2.3.1 委托代理理论23
  • 2.3.2 信号传递理论23-24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24-25
  • 2.3.4 有效市场理论25-26
  • 第三章 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6-37
  • 3.1 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及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现状分析26-30
  • 3.1.1 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的行业概况26-27
  • 3.1.2 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现状27-30
  • 3.2 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存在的问题30-33
  • 3.2.1 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权责不够明晰30-31
  • 3.2.2 自评报告不规范31-32
  • 3.2.3 报告披露的内容不全面32
  • 3.2.4 报告披露的信息实用性较低32-33
  • 3.2.5 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成本过高33
  • 3.3 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3-37
  • 3.3.1 银行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认识程度不够33-34
  • 3.3.2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高34
  • 3.3.3 会计师事务所未充分发挥鉴证作用34-35
  • 3.3.4 外界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不高35
  • 3.3.5 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35-36
  • 3.3.6 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外部监管36-37
  • 第四章 美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经验及启示37-41
  • 4.1 美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披露制度37-39
  • 4.1.1 美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37-38
  • 4.1.2 美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制度的特点38-39
  • 4.2 美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39-41
  • 4.2.1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39
  • 4.2.2 建立可行的评价标准39-40
  • 4.2.3 选择合理的评价范围40
  • 4.2.4 加强外部审计40-41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对策41-47
  • 5.1 加强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的自身建设41-44
  • 5.1.1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41
  • 5.1.2 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重要性的认识41-42
  • 5.1.3 明确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42
  • 5.1.4 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42-43
  • 5.1.5 采用科学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43
  • 5.1.6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43-44
  • 5.2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建设44-45
  • 5.2.1 规范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形式与内容44
  • 5.2.2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和标准44-45
  • 5.2.3 建立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责任追究机制45
  • 5.3 加强外部各界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监督45-47
  • 5.3.1 培养外部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需求45-46
  • 5.3.2 加强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外部审计和评价46
  • 5.3.3 加强对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46-47
  • 结束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华;企业内部控制缺欠及完善对策[J];辽宁财税;2003年06期

2 杨艳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处理好四个关系[J];辽宁财税;2003年07期

3 黄启明,金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及方法[J];辽宁财税;2003年08期

4 蔡韧;内部控制制度是降低财务风险的一个良策[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5 梁竹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浅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6 郭方成;关于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煤炭科技;2003年02期

7 李晓辉;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现金内部控制原则[J];农村财务会计;2003年08期

9 郭艳萍;论企业内部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01期

10 阎义方;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力度[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石桥;徐国强;;论融入管理体系中的内部控制设计[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延军;;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宇立;王浩;;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三十年[A];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海林;;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研究设想[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路瑶;曹迎春;;浅析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波;;内部控制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协调[A];第三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兰琼;潘琰;;内部控制赖以生存的土壤——对内部控制理论基础的探讨[A];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孝林;赵小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源头在古代[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杨有红;;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和互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王莹瑞;朱卫东;;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信息化[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现代内部控制丛书[N];中国财经报;2003年

2 陶功浩;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N];证券日报;2004年

3 刘燕 李宗芳;试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N];财会信报;2005年

4 张锦秀;多角度关注内部控制[N];财会信报;2005年

5 王先杰;内部控制的核心——内部会计控制[N];财会信报;2005年

6 王宏;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N];财会信报;2005年

7 朱凤杰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用[N];中国企业报;2002年

8 赵继文 张 蕾;靠内部控制制度堵住黑洞[N];中国企业报;2002年

9 徐卫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N];中国企业报;2003年

10 封宇平;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刻不容缓[N];中国石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敏;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宏;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钟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张安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宋京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周继军;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者代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旺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定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车桂娟;基于政府审计视角的政府内部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赵建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88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588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