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协同—平衡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协同—平衡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模式理论,以2002~200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共同影响企业绩效的有机联系。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采取单一的技术创新方式;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于企业业绩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技术引进比自主研发更能提高企业业绩;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同时进行自主研发,会更加有助于提高企业业绩;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存在显著的平衡效应。如果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投资差异较大,会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认识企业微观层面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的有机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并为国家深化自主创新和企业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协同效应 平衡效应
【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技术进步与产业提升的实现途径”(09JDXM79001) 中央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企业创新投资的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2012074)
【分类号】:F062.4;F832.51;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2011)》的数据,从投入经费来看,我国企业存在着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RD)两种技术创新方式,在20世纪末,企业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引进为主,进入21世纪初,出现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并重的格局,而目前,自主研发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技术创新方式。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2 安同良;施浩;Ludovico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3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4 朱平芳;李磊;;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5 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6 李春涛;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7 黄俊;陈信元;;集团化经营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知识溢出与内部资本市场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8 孙文杰;沈坤荣;;技术引进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年11期
9 张景安;;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年11期
10 甄丽明;唐清泉;;技术引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中介因素的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0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延魁;杨鹏鸣;;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2 禄雪焕;;FDI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周小玲;王雪梅;田明华;;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党琳静;;基于VAR模型的RCA与中国自主创新的经验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王婷;周立新;;FDI与重庆市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5期
6 戴德余;;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商业研究;2009年05期
7 严海宁;谢奉军;;基于长期协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8 邓路;;FDI溢出效应与自主技术创新效率:一个高技术产业特征的视角[J];财经论丛;2010年01期
9 刘伟;;外资企业进入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10 冯冰;;外资企业抢夺了我国的研发人才吗?——基于企业集团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杰英;;北京市科技创新融资渠道效果的实证分析[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叶静怡;尹志锋;;Technology Appropriability,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An Effectiveness Tes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PP)[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传荣;徐银良;;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回归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张同斌;杨彬;高铁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兼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梅洪常;邓雪芬;;FDI与自主创新:基于重庆地区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永涛;;金融发展、FDI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门槛模型分析——兼论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导向[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飞翔;刘佳;黎开颜;;自主创新与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换——基于机电产品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10 陈华;王稳;;中国保险发展对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窦森;基于股权合作的FS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谭伟生;中部地区利用FDI质量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王方舟;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星;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善勇;辽宁省企业R&D能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新华;基于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研发过程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淼;FDI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效应、溢出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廉国恩;FDI对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因素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姜承武;FDI、金融发展对我国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汪少波;江苏省引资质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瑾;朱桂龙;;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2 吴延兵;;中国工业产业创新水平及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6年02期
3 安同良;王文翌;魏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动力与障碍——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5年12期
4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5 李萍;进一步提高我国利用外资实效性的思考——注重发挥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12期
6 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7 薛澜,沈群红,王书贵;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 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8 黄静波,付建;FDI与广东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9 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10 胡立法;“索洛剩余”与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贡献率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富祥,徐彬荣,章兆丰;怎样做好技术引进工作[J];上海企业;1982年06期
2 ;十年来中国技术引进的一些统计[J];国际贸易;1983年12期
3 许庆瑞;徐金发;邢以群;;关于技术引进的若干问题[J];管理工程学报;1987年01期
4 徐复;技术引进必须量力而行[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5 康荣平,张毛弟;中日技术引进体制比较[J];世界经济;1988年08期
6 ;日本技术引进政策的变革[J];技术经济信息;1988年04期
7 吴军;;日本的技术引进政策及其重点产业的技术引进情况[J];技术经济信息;1988年04期
8 柯银斌;康荣平;;论技术引进形态[J];经济科学;1988年04期
9 贾俊荣;我国技术引进问题浅析[J];长白学刊;1989年01期
10 施圣康;对技术引进的一点看法[J];发电设备;198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奇志;聂文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技术引进:回顾与前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杨炳清;;新形势下 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谢企华;;自主创新 品牌之魂[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4 黄继刚;;我国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问题[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景文学;;日本推进大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春九;赵东安;粟茂;;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引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文晓云;;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与再创新的演进分析——以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仪德刚;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10 乔翠霞;;山东省技术引进外溢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昌彩;强化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措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季一楚;中国技术引进高速发展[N];国际商报;2003年
3 李高超;我国技术引进将稳步增长[N];国际商报;2005年
4 刘吉昌;创新是技术引进良性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宿清华;国企技术引进继续保持高增长[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宿清华;专家建议重视欧盟外源性技术引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马有生;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总金额再创新高[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记者 徐庭娅;一季度全国技术引进金额增七成[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婷一;上半年全国技术引进金融同比增长62.2%[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10 李义;去年中国技术引进逾200亿美元 欧盟占比近四成[N];中国贸易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光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轲;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姜波;中国技术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3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杨坤;论中国技术引进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胡海净;“十五”时期江苏技术引进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江苏技术引进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虹;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黎莹;中日近代技术引进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渤海大学;2014年
9 吴静;技术引进和企业发展[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姜晓昱;建立我国技术引进良性循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28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72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