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度量的幻觉与基于模型的银行资本监管方法
本文关键词:风险度量的幻觉与基于模型的银行资本监管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巴塞尔协议Ⅲ 金融监管 内生性风险 系统稳健性
【摘要】:《巴塞尔协议Ⅲ》将新资本协议的缺陷,看成是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充足标准来改进的缺陷,没有系统地分析现有银行监管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风险度量模型所存在的一些内在缺陷,并指出,巴塞尔银行监管模式的基本假设——金融风险可以通过先进模型来准确度量,其实只是一种幻觉。文章同时指出,如果模型不能准确地度量风险,在现有的基于模型的银行监管模式下,更高的资本充足要求,只会激起银行更大的监管套利动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银行监管模式容易引发内生性风险,从而危及整个系统的稳健性。因此,在提高核心资本标准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应考虑如何更加科学地对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监管。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关键词】: 巴塞尔协议Ⅲ 金融监管 内生性风险 系统稳健性
【基金】: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金融学)资助课题
【分类号】:F831.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最低资本要求应该反映各个银行的风险状况,这是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银行监管新理念。为使这种监管理念付诸实践,最近20多年来,努力提高最低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是不断改进的巴塞尔协议的主要设计目标。在早期的银行监管中,控制资本与负债比例是许多国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静;;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2 潘沁;余珊萍;;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J];南方金融;2011年02期
3 王婧;王光明;;从巴塞尔协议Ⅲ看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新规[J];新金融;2011年04期
4 凌桂泉,李勋;对基层人民银行强化金融监管的思考[J];金融经济;1994年10期
5 李秀松;浅议中央银行监督管理机制的转换与调整[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4年03期
6 ;坚持五个转变突出金融监管[J];山东金融;1994年11期
7 张富梅;贯彻人民银行法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8 潘兆仁,程应海;对强化基层人行金融监管工作的建议[J];金融与经济;1995年12期
9 ;加强金融监管工作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金融;1995年04期
10 李骏,陈秀英,黄俊莉;关于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金融监管工作的探索[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敬宇;;我编写《金融监管学》教材的一点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姚军朋;苗青田;;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看政府金融监管[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3 张金城;;供给和需求双重动力推动的我国金融监管演进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陈学彬;邹平座;;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江其务;;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的若干战略思考[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李鸿冰;;如何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方法体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范晓波;;2020的国际金融法:中国的作用和影响[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孙健;高丽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对我国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9 郭玉萍;;WTO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要求[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10 徐尚彪;;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切实加强金融监管[A];柴达木金融服务论坛专刊[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融监管[N];中国改革报;2000年
2 陈忠;金融监管需要“电子眼”[N];金融时报;2003年
3 记者 李永群;欧盟拟出台金融监管新举措[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周良;美启动金融监管大变革 拟设金融“消协”[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记者 刘明中 通讯员 李军;金融监管 先问民生[N];中国财经报;2009年
6 尚军;欧盟金融监管格局迎来大变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7 戴明祥;金融监管任重道远[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8 刘珊珊;透视典型案例 强化金融监管[N];中国信息报;2009年
9 见习记者 徐欢;达沃斯将上演金融监管辩论会[N];证券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陈听雨;加强金融监管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嘉;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于永宁;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变革之道[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汝亭;金融监管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4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吴焰;转型期的中国金融监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玉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绩效的评估与改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惠康;中国金融稳定性的监管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张天祀;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完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刘志刚;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王国言;论金融分业、混业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劲松;金融监管:理论、模式与我国的实践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2 耿静;美国、英国和日本金融监管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王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法律监管[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许文秋;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D];厦门大学;2002年
5 吴晓艳;开放过程中的金融监管[D];河北大学;2003年
6 霍汉强;澳门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万方;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的应对及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陈岩;金融监管理论依据的反思及改进金融监管的政策安排[D];吉林大学;2004年
9 罗蓉;金融监管体制模式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10 曾梓梁;入世后过渡期中国金融监管的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61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76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