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0:38

  本文关键词:中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稳定性 面板模型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在中国,商业银行借由部分影子银行通道开拓业务,避开监管,对贷款限制性行业间接贷款,增强竞争力,但银行却面临着信用、操作性等风险。而且,如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形式冲击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这体现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两面性。而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中心和枢纽,商业银行稳定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途径和效果,为客观公正看待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对规范和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来增强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为视角,将我国影子银行分为内部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进行估算。影子银行规模呈快速上涨趋势,2013年达到26.76万亿元,其中内部影子银行占比较大。本文采用银行破产概率模型的Z指数来测度个体银行稳定性,发现我国银行业越来越稳定,各个银行稳定性走势基本一致。本文从银行业务、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3个角度定性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的作用途径,基于此构建两个相关联的面板模型来研究二者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增加时,会削弱银行资产规模,从而降低银行稳定性;(2)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增加时,会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增强银行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有利有弊。一方面,部分影子银行产品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收入,帮助银行主动管理信贷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稳定性;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挤压了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使商业银行依靠扩大资产规模的经营模式丧失优势,从而降低银行稳定性。最后,本文提出应尽快落实影子银行监测统计口径,明确相应监管部门及其职责,引导影子银行发展,同时,注意保障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商业银行可充分运用资产证券化等影子银行产品来管理信贷资产,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关键词】: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稳定性 面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5
  • 1.2.1 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10-11
  • 1.2.2 关于银行稳定性的研究11-13
  • 1.2.3 关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的研究13-15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5-16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8
  • 1.5 创新点与不足18-19
  • 第二章 影子银行概述19-34
  • 2.1 定义19-20
  • 2.2 特点20-22
  • 2.3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产品22-27
  • 2.3.1 银信合作22-23
  • 2.3.2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23-24
  • 2.3.3 委托贷款24-25
  • 2.3.4 资产证券化25-26
  • 2.3.5 小额贷款公司26-27
  • 2.4 影子银行规模测度27-34
  • 2.4.1 内部影子银行规模28-29
  • 2.4.2 外部影子银行规模29-32
  • 2.4.3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32-34
  • 第三章 银行稳定性概述34-38
  • 3.1 银行稳定性定义34
  • 3.2 银行稳定性指标的选取34-35
  • 3.3 银行稳定性测度35-36
  • 3.4 银行稳定性分析36-38
  •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途径38-44
  • 4.1 银行业务层面38-39
  • 4.1.1 替代效应:冲击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38
  • 4.1.2 补充效应:丰富银行产品38-39
  • 4.2 盈利能力层面39-42
  • 4.2.1 正面效应:增加中收收入39-40
  • 4.2.2 反面效应:减少传统利息收入40-42
  • 4.3 风险层面42-44
  • 4.3.1 降低监管力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42
  • 4.3.2 增加银行风险42-43
  • 4.3.3 增强风险应对能力43-44
  • 第五章 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44-54
  • 5.1 变量选择和描述性统计44-47
  • 5.1.1 变量指标44-46
  • 5.1.2 描述性统计46-47
  • 5.2 计量模型47-48
  • 5.3 回归分析48-51
  • 5.3.1 Panel A回归分析48-50
  • 5.3.2 Panel B回归分析50-51
  • 5.4 稳健性检验51-52
  • 5.5 实证结论52-54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54-58
  • 6.1 研究结论54-55
  • 6.2 政策建议55-58
  • 6.2.1 尽快落实影子银行监测统计口径,加强监管55-56
  • 6.2.2 披露影子银行信息,增加透明度56
  • 6.2.3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做到“保质保量”56-57
  • 6.2.4 银行应“取长补短”,注意防范风险57
  • 6.2.5 加强金融人员教育,提高从业素质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解凤敏;李媛;;中国影子银行的货币供给补充与替代效应——来自货币乘数的证据[J];金融论坛;2014年08期

2 邹薇;;基于BSSI指数的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3 苗晓宇;陈f^;;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2012年02期

4 伍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年12期

5 裴平;印文;;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规模测算[J];经济管理;2014年03期

6 赵海荣;姜林;;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及监管[J];征信;2013年08期

7 闻岳春;肖敬红;;银信合作视角下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999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999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