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599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基于GIS技术,结合旅游域模型,获得长三角地区各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数据,运用分形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认为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具有聚集分形特性,且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聚集维数值在无标度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空间结构基本上是从中心旅游吸引物点向周围腹地密度衰减的,在对应于Rs≤30km的无标度区间内,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均在0.5左右,对应于其他无标度区间,随机聚集维数值多在1.35和1.80左右;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和上海等北部地区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小于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南部地区的旅游圈,北部地区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紧致性强于南部地区的城市旅游圈,北部旅游圈足以构建3日游的110km半径,南部旅游圈的实际范围则可能小于110km。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10-04-05 出版日期: 2010-12-20
基金资助:
惠州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C506.0107);惠州学院校立项目(C207.0204)
作者简介: 戴学军(1976-),男,湖南隆回县人,博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dxjmg@163.com
引用本文:
戴学军, 丁登山, 林岚. 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 29(12): 2189-2200.
DAI Xue-jun, DING Deng-shan, LIN Lan. Spatial structure aggregation fractal of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 in travel circl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2): 2189-2200.
链接本文:
或
[1] Mandelbrot B B. 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 Science, 1967, 156: 636~638.
[2] 朱晓华,王建,陆娟.关于地学中分形理论应用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4(3): 93~98.
[3] 秦耀辰,刘凯.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展望.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 : 426~436.
[4] 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 等. 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17(2),51~56.
[5] Batty M. Cities as fractal: Simulating growth and form. In: Crilly Tetal. Fractal and Chao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1. 43~69.
[6] Arlinghaus S. Fractals take central place. Geografiska Annaler, 1985, 67(B): 83~88.
[7] Benguigui L, Czamanski D, Marinov M, et al. When and where is a city fractal.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2000, 27: 507~519.
[8]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系统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地理研究, 1998, 17(1) :82 ~89.
[9] 刘继生,陈彦光.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 1999, 18(2):171~178.
[10] 陈彦光. 城市地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形模型——关于地理系统异速生长方程与Cobb Douglas函数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9(2):229~235.
[11]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地理研究, 2001,20(2):146~152.
[12] 姜世国,周一星. 北京城市形态的分形集聚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 2006, 25(2):204~212.
[13] 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
[14] 陈彦光. 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 地理研究, 2004,23(3):302~312.
[15] 刘继生,陈彦光,刘志刚. 点-轴系统的分形结构及其空间复杂性探讨.地理研究, 2003,22(4):447~454.
[16] Benguigui L, Daoud M. Is the suburban railway system a fractal.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1, 23: 362~368.
[17] 柏春广,蔡先华. 南京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地理研究, 2008, 27(6):1419~1426.
[18] 刘继生,陈彦光.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地理学报,1999, 54 (5):471~478.
[19] 刘继生,陈彦光. 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研究——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技术模式探讨. 地理研究,2002,21(2):155~162.
[20] 戴学军,林岚,丁登山,等.基于分形方法的旅游景区(点)系统等级结构研究.地理科学, 2006, 26(2):244~250.
[21] 王英姿, 洪伟, 吴承祯,等. 武夷山双遗产地旅游景区系统等级结构的分形分析.山地学报, 2008, 26(1):103~112.
[22] 戴学军,丁登山,许志晖,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 (5):706~713.
[23] 戴学军,丁登山.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资源科学, 2006, 28(1):180~185.
[24] 戴学军,庄大昌,丁登山.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网格分形维数研究.人文地理, 2009, 24(4):120~123.
[25] 冯淑华, 沙润, 欧阳冬.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31 (3):321~326.
[26] 许志晖,戴学军.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地理研究,2007,26(1) :132 ~140.
[27] 高元衡,王艳. 基于聚集分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桂林市为例.旅游学刊,2009, 24(2):52~58.
[28] 杨国良,游勇,李海燕.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及演化特征.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63~973.
[29] 杨国良, 张捷, 刘波,等. 旅游景区分布约束下的四川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发育特征. 旅游学刊, 2007,22(8):17~23.
[30] 杨国良, 张捷, 艾南山,等.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地理学报,2006,61(12) :1281~1289.
[31] 黄泰, 保继刚, 戴学军. 苏州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35~743.
[32] 黄泰,保继刚,刘艳艳,等. 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地理研究, 2010, 29(1):79~92.
[33] 朱晓华,乌恩.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研究的科学展望.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133~142.
[34] 陈彦光,王义民.论分形与旅游景观.人文地理, 1997, 12 (1):62~66.
[35] 林鸿溢,李映雪.分形论——奇异性探索.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45~46.
[36] Mandelbrot B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New York: W.H. Freeman, 1983.55~58.
[37] 卞显红. 长江三角洲国家AAA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经济地理, 2007,27(1): 157~160.
[38] 卞显红,沙润.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4): 62~66.
[39]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经济地理, 2007, 27(4): 676~680.
[40] 靳诚,陆玉麒,徐菁. 基于域内旅游流场的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1): 114~119.
[41]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人文地理, 2005, 20 (2):72~76.
[42] 陈涛. 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 科技通报, 1995, 11(2): 98~101.
[43] 王铮,蒋轶红,王瑛,等.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旅游学刊. 2002, 17 (2):57~62.
[44] 戴学军. 基于分形的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组织研究. 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1] 鲁莎莎, 关兴良, 王振波, 宋辞. 基于可达性与数据场的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J]. 地理研究, 2013, 32(2): 295-306.
[2] 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徐敏. 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8): 1431-1444.
[3] 谢园方, 赵媛.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J]. 地理研究, 2012, 31(3): 429-438.
[4] 孙伟, 乌日汗. 长三角核心区碳收支平衡及其空间分异[J]. 地理研究, 2012, 31(12): 2220-2228.
[5] 吕韬, 曹有挥, 陈雯, 吴威. 区域服务业时空演化的动力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8): 1471-1482.
[6] 赵渺希.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J]. 地理研究, 2011, 30(2): 311-323.
[7] 曹广忠, 边雪, 刘涛.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12): 2139-2149.
[8]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梁双波. 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 2011, 30(12): 2199-2208.
[9] 吕韬,曹有挥. "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2): 351-360.
[10] 徐 建, 曹有挥, 孙 伟. 基于公路运输成本的长三角轴—辐物流网络的构建[J]. 地理研究, 2009, 28(4): 911-919.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0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