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10 12:16

  本文关键词: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6 卷第 1 期 2016 年 1 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36, No.1 Jan., 2016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 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2 翁钢民 1, , 李凌雁※1

(1.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河北 秦皇



066004; 2.燕山大学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 在探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基础上, 以全国 31 个省市区 2005—2013 年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数 据为依据,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分析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空 间相关性。结果显示: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均衡, 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 两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 上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性, 且空间集聚程度呈逐年递增趋势; 东西部融合程度差距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与文化 产业融合发展较快、 新兴业态丰富, 为 “高—高” 关联区域, 形成带动全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溢 出效应明显; 中部地区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 是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 西部地区则重在引进先进技术和人 才, 寻找创新发展点, 打破 “低—低” 集聚僵局。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度;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462 (2016) 01 - 0178 - 08 DOI: 10.15957/j.cnki.jjdl.2016.01.025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Integ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2 WENG Gang - min1, , LI Ling - yan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2. Yansha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data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from 2005 to 2013,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n using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wo industries’development situation, trend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degree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not balanced, and the integral lev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low in general; the integ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wo industries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agglomeration trend in space, an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level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is big, integ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of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is the rapid, emerging cultural and tourism formats are many and varied, these regions belong to the "high-high" correlation pattern, forming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 is obvious; the central region having rich tourism culture resources is the important area of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s future development; western region should focuses on bringing i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talent, looking for innovation approaches and breaking the deadlock of “low-low” agglomeration.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al develop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explore spatial data analysis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

收稿时间: 2015 - 08 - 07; 修回时间: 2015 - 11 - 20 基金项目 :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14YJA790059) ; 河北省软科学项目 (15456002D) ;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20150914) ; 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 (00302-6370005) ;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HB15GL021) 作者简介: 翁钢民 (1963—) , 男, 湖北武汉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E-mail: wenggangmin@126.com。 ※通讯作者: 李凌雁 (1989—) , 女, 河北唐山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E-mail: liilingyan_0312@foxmail.com。

第1期

翁钢民, 李凌雁: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179

越显著。2014 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 36.1 亿人次、 入 境游客 1.28 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 30 312 亿元、 国 际旅游外汇收入 569 亿美元; 全年全国文化市场经 营 单 位 创 造 营 业 收 入 1 613.52 亿 元 , 同比增长 18%。同时,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内外 两大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现象, 两者的融合产生了许 多新兴产业业态和产品形式, 形成了大量旅游与文 化产业集群和综合体, 如何促进两个产业更好地融 合发展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外关于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 在创意旅游、 旅游演艺和节事活动、 影视旅游和主 题公园等方面, 文化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地声誉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1]。Kostopoulou 认为, 创意旅游对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 的推动作用, 可有效指导区域规划、 空间设计和文 [2] 化延伸等 ; Kole 指出, 旅游演艺、 节事活动等也是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而形成的重要产品形式, 如美 国夏威夷塔希提舞蹈、 英国爱丁堡火把节等, 为当 地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生机[3]; Con? nell 认为, 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影 视作品能够催生出以此为主题的主题公园的形成 与发展[4]。国内学者则主要从融合发展动力机制 及发展对策、 融合发展的模式评价、 产业边界及互 动机制、 融合路径等方面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问题进行探讨[5-8]。此外, 国内学者还对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 文化商业街区、 主题公园、 遗产旅游、 演 [9-13] 艺旅游等文化旅游产品形态问题进行了研究 。 总体来看, 国内外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的研究多集中在融合产生的产品形态和活动形式 上, 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缺乏, 鲜有 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融合发 展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的成果。本文 试图运用耦合协调理论和空间相关分析方法, 以中 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融 合发展现状和水平, 并从空间视角分析全国 31 个 省市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性和空间 集聚效应, 以期为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提质、 增 效、 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1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具有 “朝阳产业” 和 “无 烟产业” 的美誉, 二者的内部属性决定了其融合发 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同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 平的提高,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单纯的

参观游览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旅游者的需求, 在旅游 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才是旅游者 开展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正是这种外部推动力 和内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 才促成了旅游与文化产 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从软实力和 硬实力的多方面融合来实现[14]。在软实力融合方 面, 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和该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 源具有紧密联系, 文化特色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支 点。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旅 游经济收益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 台, 古城西安、 洛阳、 “孔子故里” 曲阜等都是旅游形 象定位与文化精粹融合的成功典范。旅游和文化 两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协同合作能够促进更多的 理念碰撞和交流, 产生新的业态; 政策引导、 经营合 作、 价值链整合能够促使两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开 辟新的发展途径。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 的支撑, 需要宣传和推广, 而文化媒体的发展正是 旅游宣传的重要媒介, 影视、 演艺、 文娱等文化产业 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源于一定的地域根基, 对于这种 地域文化的传播恰好就是一种旅游宣传, 二者的有 机结合能够极大提高两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人才 培养方面, 旅游与文化产业都属于服务型、 创新型 产业, 二者的融合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 进, 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 技术和服务人才来引导、 推动融合的实现。 硬实力融合主要包括资源整合、 资金投入、 基 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产品创新设计等。资源整 合方面, 旅游与文化产业拥有众多共享资源, 例如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风情、 自然人文景观 等, 这些资源能够促进两产业的共同发展。旅游与 文化产业的投资与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联动性, 良 好的合作将会产生众多旅游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 新兴业态, 例如演艺旅游、 影视基地旅游、 博物馆旅 游、 会展旅游等, 拉动两产业的转型升级。产品设 计方面, 同时满足旅游需求与文化需求的多元产品 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消费者的需求, 是推动两产业 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通过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多方面协调和整合, 旅 游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管理部门、 企 业组织、 社区居民、 从业人员 “四位一体” 的全方位 融合发展机制, 实现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环境 “五大综合效益” , 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 展。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如图 1。

180
旅游产业 软实力融合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旅游资源 旅游投资 旅游设施建设 旅游产品设计 硬实力融合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文化投资 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产品设计







第 36 卷

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协作管理 智慧旅游技术 旅游人才培养

文化精粹挖掘 文化协作管理 丰富文化媒体 文化人才培养

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测 量模型为:
ìD(u1, u 2) = C(u1, u 2)T (u1, u 2) í ?T (u1, u 2) = au1 + bu 2

(1)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与文化管理 旅 产 部门的通力合作 游 企与 业社 业 管理部门 的区 文 的 认居 化 相企 识民 四位一体 互 和对 融合机制 配业 参两 及 合相 与个 从业人员 度 关 旅游与文化产业 从业人员的科学 、综合培养
企业组织 社区居民

u i =∑λ ij u ij, λij 表示指标权重, 可通过熵值 ∑λij = 1 ;
m m i=1 i=1

式中: D 为耦合协调度值; T 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综 合协调指数, 反映了两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协调度 的贡献; a、 b 为待定系数, 此 处 均 取 为 0.5; 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 u1、 u2 分别为旅游与文化产业
(u1 × u 2) 为耦合度值, C (u1 + u 2)

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Fig.1

图 1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 The integrat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0,1] , 当 C = 0 时, 耦合度最小, 当 C = 1 时, 耦合度

各自的总功效贡献; C=

2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度测算
2.1 方法选取与模型构建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 相互渗透和交叉, 融为一体, 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 展过程。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通过两产业间 的互补和延伸, 实现两者的融合, 形成新的产业业 态和产品形态——文化旅游。耦合是指两个或两 个以上产业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要素、 运行机制等 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 导致产业间出 现彼此联合、 相互影响的现象, 最终实现产业间各 要素的紧密配合、 相互依赖的局面。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拟合了这种 耦合原理, 从资源到市场、 从人才需求到运行机制, 各要素各环节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是两产 业能够产生新兴融合业态的前提条件。就资源而 言, 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性, 尤其是人文景观、 历史文物等, 既是旅游产业不可 或缺的旅游资源, 又是文化产业的赖以发展的源头 和基础。就市场发展而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均 属于第三产业, 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 求, 其产品并非简单的交换实现的, 而是更注重体 验和感受。就人才需求而言, 旅游与文化产业对从 业人员的知识储备、 行为举止、 表达能力、 服务水平 等要求高。就运行机制而言, 两产业具有许多关联 之处, 众多文化资源具有旅游功能、 旅游资源具有 文化价值。可见旅游与文化产业在运行及融合过 程中, 各要素密切相关、 彼此促进, 完全符合耦合原 理。因此, 本文采用耦合原理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

最大[15]。 2.2 数据收集及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机理和科学性、 数据 可得性等原则, 构建两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评价指标体系[16]。指标体系中除体现区域规模情 况的总量指标外, 更多地选择了能够反映不同区域 级别平均水平的相对指标, 以剔除区域范围和规模 大小的不同造成的不准确性。一级指标共分为五 类, 分别为总量指标、 机构数量指标、 从业人员指 标、 经营情况指标、 资源情况指标 (表 1) 。通过 《中 国旅游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 年鉴》 《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 各省市统计年 鉴及统计公报等, 收集全国旅游及文化产业 2005— 2013 年的相关数据。 其中, 旅游产业资源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T 21 = 5R 5 + 2.5R 4 + 1.75R3 + 0.5R 2 + 0.25R1 (2)

民族文化资 式中: Q1~Q5 分别代表历史文化资源、 源、 民俗文化资源、 文学影视文化资源、 城市文化资 源的数量。 C 22 = 0.5·传统文化资源 + 0.5·现代文化资源 (7)

式中: Ni 代表地区 i 旅游资源数量[17]。 文化产业资源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C 21 = 0.2Q1 + 0.2Q 2 + 0.2Q 3 + 0.2Q 4 + 0.2Q 5

式中: R5~R1 分别代表 5A~1A 级景区的数量。 T 22 = 0.35·自然旅游资源 + 0.35· (3) 人文旅游资源 + 0.3·其他旅游资源 T 23 = 旅游资源数量/所在地区面积 (4) N T 24 = 31 i × 100 (5) N ∑i
i=1

(6)

第1期

翁钢民, 李凌雁: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181

式中: Pi 代表地区 i 文化资源数量。 2.3 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按照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步骤, 经过数据处 [18] 理、 权重计算 , 最终得出 2013 年全国 31 个省市区 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数值, 计 算结果见表 2 和图 2。 从图 2 可以看出, 全国区域旅游与文化产业发 展并不平衡。旅游产业排在前十位的是北京、 广 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湖南、 湖北、 福建、 四川, 多为东部沿海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 经济较为发 达, 旅游业发展迅速; 宁夏、 西藏、 青海等西部地区 则排在后三位。 文化产业排在前两位的是上海和北京, 这两座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历 史文化底蕴深厚, 上海现代文化气息浓郁, 形成了 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增长极; 其次是江苏、 浙江、 广 东、 山东、 天津、 河南、 四川、 山西等地; 排在后三位 的是贵州、 西藏和宁夏。 从两产业的发展差距来看, 广东、 北京、 山东、

C 23 = 文化资源数量/所在地区面积 P C 24 = 31 i × 100 ∑Pi
i=1

(9)

(8)
Tab.2
等级 10 9 8 7 6 5 4 3 2 1

表 2 2013 年全国各地区旅游与文化 产业耦合协调度分类排序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2013
耦合协 调程度 耦合协调度数值 0.9000~1.0000 0.8000~0.8999 0.7000~0.7999 0.6000~0.6999 0.5000~0.5999 省份 上海 北京 广东、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四川、 湖北、 福建、 湖南、 安 徽、 辽宁、 山西、 陕西、 天津、 河 北、 江西 云南、 重庆、 海南、 广西、 内蒙古、 黑龙江、 新疆、 甘肃、 吉林、 贵州 宁夏、 西藏、 青海 -

优质协调 良好协调 中级协调 初级协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0.4000~0.4999 轻度失调 0.3000~0.3999 中度失调 0.2000~0.2999 严重失调 0.1000~0.1999 极度失调 0.0000~0.0999

浙江、 江苏等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于文化产业,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 交通便利, 两个产业的发展水 平都较高, 而旅游产业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 上海、 山西、 河南、 四川、 陕西等地则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高于旅游产业, 这些地区多属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或者文化交流融合度较高的地区, 上海吸收外来文 化较快,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可见旅游产业与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更强的关联性, 文化

表 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指标 Tab.1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产业类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万人次) T1 国内旅游者人数 (万人次) T2 入境旅游者人数 (亿元) T3 国内旅游收入 (万美元) T4 旅游外汇收入 (%) T5 旅游收入占 GDP 比重 产业类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元) C1 人均文化事业费 (千元) C2 文化市场营业总收入 (件/套) C3 文物藏品数 (册) C4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 (万人次) C5 博物馆参观人次

总量情况

总量情况

机构数量 旅 游 产 业 指 标 T

(个/万 km2) T6 星级饭店数 (个/万 km2) T7 旅游景区总数 (个/万 km2) T8 旅行社总数 (个/万 km2) T9 住宿业法人企业数 (个/万 km2) T10 餐饮业法人企业数 (%) T11 旅游业从业人员比重 (%) T12 旅行社从业人员比重 (%) T13 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比重 (%) T14 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比重 (%) T15 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比重

机构数量 文 化 产 业 指 标 C

(个/万 km2) C6 公共图书馆数 (个/万 km2) C7 博物馆数 (个/万 km2) C8 艺术表演场馆 (个/万 km2) C9 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 (个/万 km2) C10 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数

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

经营情况

资源情况

T21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 (无) (无) T22 旅游资源类型指数 (个/万 km2) T23 旅游资源密度指数 (%) T24 旅游资源品味度

T16 人均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 (元/人) (元/人) T17 人均旅行社营业收入 (元/人) T18 人均旅游景区营业收入 (元/人) T19 人均住宿业企业营业额 (元/人) T20 人均餐饮业企业营业额

经营情况

C16 人均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 (元/人) (元/人) C17 人均重点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 (元/人) C18 人均出版印刷生产销售产值 (元/人) C19 人均文化批发零售企业营业收入 (元/人) C20 人均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 C21 文化资源丰度指数 (无) (无) C22 文化资源类型指数 (个/万 km2) C23 文化资源密度指数 (%) C24 文化资源品味度

(%) C11 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比重 (%) C12 博物馆从业人员比重 (%) C13 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比重 (%) C14 文化市场从业人员比重 (%) C15 文化艺术科技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比重

资源情况

182









第 36 卷

图 2 2013 年全国各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Fig.2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2013

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历史积淀和文化交流。 从表 2 可以看出, 上海和北京两个产业的发达 程度都较高, 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也排在前 列, 差距很小, 分别为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广东 从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总量来看远超其他地区, 就 人均情况而言, 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江苏、 浙江两 地为华东经济文化发展大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也相对发达, 三地均为初级协调。山东作为齐鲁文 化的发源地, 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与文化产业 的发展优于多数省市, 达到勉强协调等级。濒临失 调的地区包括河南、 四川、 湖北、 福建、 湖南、 安徽、 辽宁、 山西、 陕西、 天津、 河北、 江西等, 共 12 个地 区, 所占比例最高。轻度失调的地区包括云南、 重 庆、 海南、 广西、 内蒙古、 黑龙江、 新疆、 甘肃、 吉林、 贵州等地。宁夏、 西藏、 青海为中度失调。总体来 看, 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 比较低。

GIS 和 GeoDa 软件进行空间相关分析。 3.1 全局 Moran I 检验 全局 Moran I 的取值范围为 [-1, 1] , I 值为正表 示正相关, 为负表示负相关, 为 0 表示不存在相关 关系, 且取值越大说明总体差异性越小[21]。表 3 为 2005—2013 年全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的全局 Moran I 检验值。从表 3 可以看出, 全国两产 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现显著正相关 关系, 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 且集聚程度有逐 年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呈 现良好发展态势。
表 3 2005—2013 年全局 Moran 指数 Tab.3 The global Moran index from 2005 to 2013
年份 全局自相关指数 0.244673 0.253824 0.263409 0.262501 0.279571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3 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相 关分析
从空间分布来看, 各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 为 进一步分析这种空间关系,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 据分析法 (ESDA) 对两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 度进行分析[19]。ESDA 是一系列空间统计数据分析 方法的集合, 用于反映研究区域内数据指标的空间 关联性。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检 验 (多用 Moran 指数检验) , 用于测度一定空间范围 内, 观测指标的总体空间分布情况; 局部空间自相 关检验 (多用局部 Moran 指数检验) , 用于测度一定 空间范围内, 各空间单元与其周边单元同一观测指 标的关联类型和程度[20]。本文将旅游与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作为观测指标, 应用 Arc?

3.2 局部 Moran I 检验 局部 Moran I 检验能弥补全局 Moran I 检验结果 过于笼统的缺点, 具体反映各区域局部空间集聚程 度, 包括 “高—高” 、 “低—低” 、 “低—高” 、 “高—低” 集聚模式四类, 并通过 LISA 显著性检验反映其显 [22] 著程度 。 从图 3A 四分位图可以看出, 全国旅游与文化 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从东南沿海向西北 内陆逐渐降低, 且耦合协调程度低的地区数量较 多。从图 3B 局部自相关分布图可以看出, “ 高— 高” 关联区域包括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山 东、 河南、 湖北 8 个省市, 形成相互毗邻、 彼此促进 的联动区域, 溢出效应明显, 是拉动其他地区发展 的重要增长极。这些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达 程度较高, 且近年来兴起了众多旅游与文化相结合 的新兴产业, 如上海的世博园游以及各种演艺旅 游、 创意旅游、 主题公园等, 这些新兴项目的开发使 这些地区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 在带动全

第1期

翁钢民, 李凌雁: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183

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 “低 —低” 关联的区域包括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重庆、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12 个省市, 所占比例最高, 说明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 的融合进程仍处于初步阶段, 东北和中西部多数省 市两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融合业态的开发仍需大力 扶持。 “低—高” 区域包括天津、 河北、 江西、 广西、 海 南, 这些地区基本上围绕 “高—高” 区域, 耦合协调 度为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 虽然紧紧围绕耦合协调 程度较高地区, 但并没有受到正向辐射效应, 反而 因为资本、 人力等资源流向发达地区, 造成了较严 重的两极分化。 “ 高—低” 地区包括北京、 山西、 辽 宁、 湖南、 广东、 四川等, 分布较分散, 多被耦合程度 较低地区包围, 虽然自身耦合程度不低, 但由于周 边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使其处于孤立无援境地, 无 法像 “高—高” 关联地区那样相互扶持、 相互促进,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尽快带动外围区域发展, 开展跨 区域的合作。

图 3C 和图 3D 分别为 LISA 显著图和聚集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2013 年通过 LISA 显著性检验的 只有江苏、 安徽、 上海、 浙江、 福建、 四川、 新疆、 青海 和甘肃 9 个省市。江苏、 安徽、 上海、 浙江、 福建的 “高—高” 集聚模式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中江苏和上 海的显著性水平为 0.01, 安徽、 浙江和福建为 0.05, 这些地区成为集聚于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与文化产 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川为唯一通过显著 性检验的 “高—低” 关联地区, 显著性水平为 0.01。 四川拥有丰富的旅游与文化资源, 发展势头较为强 劲, 是西部地区的领头羊, 无论总量水平还是人均 水平都处于领先地位, 但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仍有 一定差距。而同为 “高—低” 集聚类型的北京并未 通过显著性检验, 两地的不同之处在于, 紧紧包围 北京的河北、 天津两地虽然耦合发展程度并不高, 但仅为濒临失调, 差距不大, 并不像四川被不同程 度失调的地区包围而形成协调程度差距较大的关 联局势。 “ 低—低” 关联的新疆、 甘肃和青海通过了

A. 四分位图

B. 局部自相关图

C. LISA 显著图

D. LISA 聚集图

图 3 2013 年局部自相关分析图 Fig.3 The local Moran I test in 2013

184









第 36 卷

显著性检验, 其中新疆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 0.01, 其余两地为 0.05, 虽然这些地区并不是融合发展程 度最低的区域, 但由于被周围较低区域包围, 成为 “低—低” 关联的中心极点, 与外界交流合作存在困 难, 是亟待发展的重点区域。 “ 低—高” 关联区域均 未通过 LISA 显著性检验, 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基本 上处于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程度较高和较低区域的 过渡带, 既没有享受到溢出效应, 也没有对其他地 区产生带动作用, 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事实 上, 这些地区紧邻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 拥有良好 的区位优势, 如能充分发挥优势、 加大区域合作与 交流, 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指日可待。 图 4 为我国 2005—2013 年旅游与文化产业融 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 LISA 聚集图对比情况。经 过计算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地融合发展的耦 合协调程度均有所提高, 且 “低—低” 集聚的区域范 围在逐渐缩小, 由 2005 年的内蒙古、 新疆、 青海、 甘 肃、 宁夏、 西藏六地, 变为 2013 年的新疆、 甘肃、 青 海三地; 四川作为 “高—低” 集聚的极点, 一直没有 变化, 其周边 “低—低” 集聚地区逐渐从显著变为不 显著, 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说明四川 对周边区域的正向辐射效应在起作用, 带动了这些 地区两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提高; “高—高” 集聚区 域在逐渐扩大, 由 2005 年的江苏、 上海两地, 发展

为 2013 年的江苏、 安徽、 上海、 浙江、 福建五地, 说 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明显, 带动了相邻区域 的融合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强强联合的增长极; 江 西和安徽分别在 2005 年和 2007 年通过了 “低—高” 集聚的显著性检验, 2013 年安徽通过了显著性检 验, 成为 “高—高” 集聚类型, 说明安徽受到周边 “高 —高” 集聚区域的正向辐射作用, 通过引进先进经 验、 加强跨区域合作、 提升软硬实力, 促进了旅游与 文化产业的融合, 这种发展过程值得其他地区学习 和借鉴。

4 结论
本文根据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机理, 运用耦合 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分析全国 31 个省市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 度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 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 发展水平并不均衡, 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 偏低, 两级分化严重, 空间集聚性明显, 东南沿海为 融合程度较高的增长极, 旅游与文化产业都得到了 较好的发展, 而西部地区融合水平偏低, 亟待进一 步发展。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 东部沿海地区应继续维持发展势头, 不 断开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兴业态, 创新服务 和产品形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旅游与文化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图 4 2005—2013 年全国 LISA 聚集图对比 Fig.4 LISA cluster map from 2005 to 2013

第1期

翁钢民, 李凌雁: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开发与市场, 2010, 26(4): 322 - 326.

185

产业融合的 “五大效益” 。同时, 东部地区在确保自 身发展的基础上, 应积极向外输送人才、 技术和经 验,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降低行业壁垒, 担当起带动 全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任。 第二,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扶持 力度, 西部地区自身也应深度挖掘旅游与文化资源 特色, 从历史、 地理、 民俗、 风情、 特产等众多产业融 合的契合点入手, 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 服务, 积极学习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 转变发 展方式, 打破 “低—低” 集聚的局面, 主动争取跨区 域合作。 第三, 中部区域多属 “高—低” 和 “低—高” 集聚 类型, 是联通东西部地区的过渡带和华夏文化的重 要发祥地之一, 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 应学习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 打造中部地区文化旅游特色带, 形成自己独有的文 化旅游形象和品牌。 参考文献:
[1] Nelson V. Place reputation: representing Houston, Texas as a creative destination through culinary culture [J] . Tourism Geographies,, 2015, 17(2): 192 - 207. [2] Kostopoulou S. On the revitalized waterfront: creative milieu for creative tourism[J] . Sustainability, 2013, 5(11): 4 578 4 593. [3] Kole S K. Dance, representation, and politics of bodies: "thick description" of Tahitian dance in Hawaiian tourism industry [J] .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ce, 2010, 8(3): 1 83 - 205. [4] Connell J. Film tourism- Evolu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J] .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5): 1 007 - 1 029. [5] 兰苑, 陈艳珍.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以 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 [J] . 经济问题, 2014, 9(4): 126 129. [6] 张琰飞, 朱海英. 西南地区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实证 研究 [J] . 经济地理, 2014, 34(7): 182 - 187. [7] 张海燕, 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 . 资源

[8] 程晓丽, 祝亚雯.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 . 经济地理, 2012, 32(9): 161 - 165. [9] 吴荣华, 张宏磊, 张捷, 等. 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间 [J] . 地理研究, 2014, 结构及关联——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 33(12): 2427 - 2436. [10] 辛欣, 陈楠. 基于 IPA 方法的文化主题公园旅游项目优化研 [J] . 资源科学, 2013, 35(2): 究——以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 321 - 331. [11] 傅才武, 钟晟. 文化认同体验视角下的区域文化旅游主题构 [J] .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建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 学版, 2014(1): 101 - 106. [12] 唐晓云.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居民感知、 态度与行为的 [J] . 人文地理, 2015, 30(1): 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 135 - 142. [13] 刘伟. 上海海派文化与水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 . 中国 人口 · 资源与环境, 2014, 24(5): 372 - 375. [14] 范文静, 唐承财. 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J] . 资源科学, 2013, 35(12): 2 376 - 2 383. [15] 翁钢民, 李凌雁. 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1): 59 - 63. [16] 郭永锐, 张捷, 卢韶婧, 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 空动态性 [J] .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 299 - 1 304. [17] 安宁, 朱竑, 刘晨. 文学旅游地的空间重构研究——以凤凰古 城为例 [J] .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 462 - 1 469. [18] 龚箭, 吴清, 刘大均.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及影响机理 研究 [J] . 人文地理, 2014(2): 150 - 155. [19] 汪德根, 陈田, 陆林, 等. 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 [J] . 地理学报, 2015, 70(2): 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214 - 233. [20] 赵磊, 方成, 吴向明. 旅游发展、 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来 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J] . 旅游学刊, 2014, 29(5): 16 - 30. [21] 戢晓峰, 张玲, 陈方.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 [J] . 经济地理, 2015, 35(2): 的影响机理——以云南省为例 202 - 208. [22] 黄剑锋, 陆林.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 ——基于空间涌现性的空间研究新范式 [J] . 地理科学, 2015, 35(1): 47 - 55.



  本文关键词: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2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12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