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例
本文关键词: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空间 生态博物馆 旅游 广西生态博物馆群
【摘要】: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作者单位】: 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广西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LX201436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269.27-F
【正文快照】: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是将“生态”和“博物馆”进行结合的概念,其通过社区参与的办法对社区居民所处的环境、自然及文化遗产进行“在地”的保护。自从1971年法国环境部长罗伯特鲍杰(Robert Poujard)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已逾四十余年。在这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全世界已经建立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茹静;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1年03期
2 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1年04期
3 周真刚,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4 潘英年;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启示[J];中国民族;2003年03期
5 陈建明,曹学群;关于建立上甘棠千年古村生态博物馆的调研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年01期
6 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为贵州生态博物馆创建十周年而作[J];中国博物馆;2005年02期
7 赫图安;贵州省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生态博物馆论坛致词[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8 马自树;在堂安生态博物馆开馆典礼及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结项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9 苏东海;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10 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耕;;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郭耕;;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海峡两岸博物馆学人与全球化的对话论文集[C];2003年
3 王京传;康红光;;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思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阎根齐;;建设与发展海南村(镇)生态博物馆的新模式[A];当代海南论坛’2011秋季峰会——文化体制改革与海南文化发展论文集[C];2011年
5 黄映玲;;守望家园——不仅仅是建一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方李莉;;文化的变迁与重构——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A];《民族遗产》(第2辑)[C];2009年
7 李嘉琪;;生态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挪两国政府国际文化合作成功的实例[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李波;;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贵州六枝特区梭戛生态博物馆民族与生态社会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蔡子仪;肖明艳;但文红;;贵州生态博物馆文化影响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10 侯朝炜;;生态博物馆运作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之初探[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 覃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及“1+10工程”[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覃敏笑;生态博物馆“中国化”——从理念到实践[N];贵州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汪志球;生态博物馆 没有“围墙”[N];人民日报;2005年
4 字松芳;家庭生态博物馆落户诺邓古村[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张晓宇;村民热心扶助贵州隆里生态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乔欣;走近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肖静芳;生态博物馆:从梭嘎开始的中国式实践[N];中国民族报;2012年
8 陆文东;广西“1+10工程”模式在首届生态博物馆国际研讨会上受关注[N];中国文物报;2012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林文君;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的实践:讨论与反思[N];贵州民族报;2012年
1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陶静;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姜丽;我国早期生态博物馆的得失与续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迪心;生态博物馆模式的语言选择及设计问题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3 方晓晓;生态博物馆在北方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谢莉;广西地区生态博物馆对当地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5 邓慧超;安吉生态博物馆试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88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18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