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发布时间:2016-09-22 19:05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4卷第9期

2015年9月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Vol.34,No.9September,2015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池州247000)

摘要: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市2001-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

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

化阶段;②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

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南强北弱”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

本的改变;③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

型的首位分布,其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

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市和合肥市之间展开竞争;④旅游产业要素从时间角度

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等地;⑤影响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

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

关键词: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旅游空间结构;安徽省

DOI:10.11821/dlyj201509016

1引言

区域旅游时空分异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很多学者将研究视角从单个旅游区转向旅游区域,探讨旅游目的地区域时空分异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Christaller[1]、Hills[2]、Gunn[3]、Butler[4]等分别研究了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旅游空间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旅游目的地地带、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Weaver应用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了实证研究[5]。国内的旅游地理学者陈传康较早地开展了区域旅游研究;保继刚等利用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异、过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6];吴必虎等利用最邻近点指数计算了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中国世界遗产地属于凝聚分布[7];陆林等[8]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秦学等研究了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9-10];陈弢基于协调度理论及其用于旅游的常见模型,建立省域旅游业多年发展协调度分析模型,利用1996-2010年全国旅游统计数据,从旅游供应、需求与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全国省域旅游业的协调变化[11]。此外还有一些学者[12-16]以不同的区域为收稿日期:2015-02-20;修订日期:2015-05-17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0205205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4D22);池州学院重

点学科“地理学”建设项目(2011XK03)

作者简介:胡文海(1964-),男,安徽贵池人,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E-mail:huwenhai1986@163.com

1795-1806页

例进行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

对安徽省区域旅游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卢村禾对如何建设皖南旅游区提出了构想[17];唐德鹏阐述了安徽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了安徽旅游区划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18];齐莉莉通过节点分析,测度了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并对测算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剖析与阐释[19];程进等研究了安徽省17个地市1999-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并对旅游产品与旅游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0];张洪等[21]利用统计数据,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进行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程晓丽等分析了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提出构建“点—轴—区”旅游空间新格局[22]。总之,对安徽省区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地域分布、旅游区域划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等领域,并且侧重于安徽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现状的描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安徽省区域旅游进行全面研究甚少,特别是对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原因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2.1.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由各省辖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来反映,这个值可以称之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ˉT=Xi/X(1)

式中:T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Xi为地区i旅游收入;n为某一区域包含的地市个

?n?ˉˉ数;X为某一区域旅游收入均值,X=?∑Xi÷/n。T=1表示该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全省旅èi=1?

游发展水平持平;T>2.0为高度发达型;(1.5,2.0]为发达型;(1.0,1.5]为较发达型;

[0.5,1.0)为欠发达型;T<0.5为落后型。

2.1.2首位度

首位度通常衡量地区规模分布状况,在此反映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

S=P1/P2(2)

式中:S为首位度;P1和P2分别为旅游规模最大和第二大城市。S≤2表示结构正常、集中适当;S>2,则存在着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2.2数据来源

计算所涉及的安徽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旅行社数量、星级宾馆(涉外宾馆)数量、A级景区(省级以上重点风景区)数量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志:旅游志》[23]、《安徽省志:旅游志(1986-2005)》[24]、《安徽旅游发展大事记》[25]、以及1999-2014年各年度《安徽统计年鉴》。此外,还有部分数据通过实地调研获得。

2.3研究区概况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距东海约300km,省域东西约450km,南北约570km,总面积约14万km2。安徽毗邻六省,北部一隅与山东相接,东部与江苏省相连,南邻浙江省和江西省,西接湖北省和河南省。长江和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全省下辖16个市、105个县(区)(图1)。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户籍

人口6928.5万人,居全国第8位,常

住人口6029.8万人。安徽山川秀丽,

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到2013年

末全省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

461处。近年来,安徽旅游经济发展迅

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环境持

续优化,服务品质快步提升,旅游业

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不断攀

升。2013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85.5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3亿美元,

接待国内游客3.36亿人次,国内旅游

收入2903.2亿元,旅游总收入3010.4

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5.8%,旅

游业已成为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

一。安徽旅游业保持着中部地区领

先,正向全国前十迈进,在全国的地

位日益突出。图1安徽省行政区划图

Fig.1AdministrativemapofAnhuiprovince

3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

演变过程分析

3.1旅游经济格局演变的总体分析

安徽旅游业的发展轨迹与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基本同步,都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兴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之后,为安徽省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30多年来,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图2)。

3.1.1起步阶段的点状模式变化(1978-1988年)1978年4月21-26日,安徽省第一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安徽省第一个负责管理全省旅游业务的行政机构——省外办旅游处成立,安徽省第一家旅行社——国旅合肥分社成立[24]。1978-1988年,安徽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重点主要是黄山与九华山风景区,旅游节点呈点状分布,且较分散,黄山、九华山等高等级景区形成了旅游节点。城市到各个旅游节点的通达性很差,旅游人数很少,区内交通网络还未形成,旅游节点之间相互独立(图2a)。

黄山、池州、安庆、芜湖、合肥是安徽省内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芜湖和合肥分别发挥着皖南地区和全省的交通集散作用,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分别是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的主要吸引物,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散。

3.1.2发展阶段的放射状模式变化(1989-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出游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在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因此,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广度得到了扩大,旅游供给和需求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一阶段,安徽省旅游业的开展范围已经涉及到了皖南和皖中各地市,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变为放射状发展模式(图2b)。黄山作为这一时期安徽省

旅游业的重要节点,极化扩散作用进一步加强,并向池州、宣城等周边区域辐射。随着

图2安徽省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演变

Fig.2Evolutionofspatialstructuremodel:BasedontourismdevelopmentofAnhuiprovince

合肥与各地市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产业要素不断积聚,合肥作为安徽省旅游主要集散中心的作用更加明显,进而再向巢湖、安庆、六安、滁州、淮南等地扩散,旅游业发展较为集中,形成了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各旅游地之间的旅游产品开始有了初步的互动。

3.1.3快速发展阶段的双核驱动模式变化(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安徽省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主导产业地位的确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强大的旅游市场需求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旅游管理和服务也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安徽省旅游业快速高效发展。

这一阶段安徽省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双核联动发展模式(图2c)。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在内,以大黄山旅游圈为核心的皖南旅游圈已经成型;包括合肥、六安、安庆、淮南、滁州在内的,以合肥都市旅游圈为核心的皖中旅游圈也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地跨合肥、安庆、铜陵、池州、黄山五市,号称“安徽旅游新干线”的合—铜—黄高速公路于2007年建成通车,为合肥和黄山双核联动发展、轴向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个节点之间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集散扩展轴,而且两节点与周边的次级节点融合成带。两个旅游经济圈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品类型能够得以互补。

3.2时空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分析

3.2.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演变由于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旅游业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平衡,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征可以由各省辖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来反映[26]。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黄山和合肥两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88年,黄山和合肥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8倍和3.1倍,最高的黄山市相当于最低的淮北市的41.9倍;黄山和合肥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0倍和3.2倍。2000年,黄山和合肥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4倍和2.3倍,最高的黄山市的相当于最低的淮北市的15.5倍;黄山和合肥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倍和4.1倍,最高的黄山市相当于最低的淮北市的400倍。2013

年,黄山和合肥的国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20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3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