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充分发挥城郊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发布时间:2018-01-05 09:22

  本文关键词:充分发挥城郊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出处:《经济纵横》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郊 旅游产业 城镇化 利益相关者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郊旅游产业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当前城郊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存在城市休闲需求多样化与城郊旅游产品单一化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协调机制。为了促进城郊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应明确城郊旅游产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共赢,发挥非正式制度在城郊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规范作用,利用城郊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带动新型城镇化"精明增长"。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suburban tourism industry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s still in a state of spontaneous and disord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tourism industry,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urban leisure demand and the simplification of suburban tourism products. The root of these problems lies in the lack of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mong stakehold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tourism industry.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driving rol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common goal of the relevant stakeholders of the suburban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win-win cooperation among the stakeholders. The informal system should play a norma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tourism industr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cluster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 characteristic leisure tourism products, and promote the "smart growth" of new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编号:12YJC63030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文化创意产业推进的城镇化发展研究”(编号:13CJJJ22);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智慧山东’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及驱动机制研究”(编号:13CGLJ06)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2;F299.2
【正文快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并相继出台支持政策。我国于2009年末也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近年来,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不断调整,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城市居民开始将具有鲜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彦鑫;梁吉业;;生态城市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经济问题;2011年10期

2 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3 袁晓婷;陈春花;;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昕春;可持续发展与国家职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徐蓓;;包装设计中视觉文化传播对消费社会的影响[J];包装学报;2009年01期

3 刁永祚;小康社会建设与提高生活质量[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4 尹世杰;;论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及其当代意义[J];武陵学刊;2012年03期

5 杨高宇;;利益协调制度分析与利益协调机制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郑谷晨;;公司债权人契约性权力的生成机理及其正当性说明——以公司债权人的自我救济为导向[J];研究生法学;2008年05期

7 丘远良;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J];当代法学;2001年06期

8 郭殿生;姚广义;;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9 冯根福;蒋文定;黄建山;;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6期

10 郭富青;从股东绝对主权主义到相对主权主义公司治理的困境及出路郭富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屠忠俊;;论中国传媒业经营管理改革30年的阶段划分[A];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C];2008年

2 钟海燕;;城镇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朱承亮;岳宏志;;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4 臧良震;张彩虹;;中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方式与CO_2排放量的动态响应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5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政府干预与市场选择——一个拓展的分析框架[A];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12年

6 吴记峰;;城市化、城镇化、农村社区:新时期农户发展路向研究——基于山东日照云台村城市化进程中三农户选择与分化的分析[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7 王辉龙;;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在哪里[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3)——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2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孙全亮;现阶段我国农地经营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赵蕊;打捆贷款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王稳琴;经济与福利双目标下的城市发展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莫X;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恩;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朱卫东;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经济特征分析及管理体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山东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何江;我国开发性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程显涛;统筹城乡养老金发展模式优化及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赵东红;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5 林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玉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覃凡丁;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8 沈嘉乐;公司意思自治与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陈洋洋;论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徐尚志;论国有企业技术人才的激励与约束[D];中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对策分析——三论资金流动性过剩[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2 马道明;;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3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4 董黎明;90年代中国城市超前发展战略透视[J];城市;1999年03期

5 耿海青;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及未来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6 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1期

7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陈阿江;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黄毅;;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4期

10 刘连银;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郭克莎;[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强;[N];人民日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陈启跃,王志民;论旅游专列线路的设计[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3 刘振礼,王建军;旅游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杨更生,吴纯渊;浅析人类旅游活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年04期

8 谢彦君;;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旅游场[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9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卞显红;旅游目的地形象、质量、满意度及其购后行为相互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玲;旅游产品市场发展新契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生延超;旅游专列产品开发初探[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李炎 罗宁 莫锟;从“云南现象”看旅游图书的成长历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刘思敏 陈蓉;中国冬季旅游的“三极”格局(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陈鹰;旅游传媒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五大角色[N];江南游报;2007年

6 蒋水林;新兴市场亟待信息支撑[N];人民邮电;2006年

7 孙小和邋周云峰;步入“数字化旅游”时代[N];人民邮电;2007年

8 梁增贤;旅游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李慧;公益旅游为何成时尚[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刘;旅游体验的类型与效果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莉;我国城市换房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莹;中国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罗华;南昌市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规划设计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曾兰君;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谌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客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8 宋俊和;关于徒步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甜丽;旅游体验品质测量模型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2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82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