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青藏高原旅游气候舒适性与气候风险的时空动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4 09:42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旅游气候舒适性与气候风险的时空动态分析 出处:《资源科学》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 气候舒适性 气候风险性 时空测评


【摘要】:传统的旅游气候评价着眼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衣着指数的测定。忽略了高原气候的风险性,难以对高原旅游气候做出全面性的评价。本文引入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以青藏高原99座城市为样本,依据1980-2010年气候观测数据,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动态变化。结论如下:1海拔是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增加,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减小,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2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的舒适性高、紫外辐射的风险性大、高原反应的风险小,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属于过渡性季节;3空间上,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马蹄状"分布和"阶梯式"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舒适性与风险性进行二维矩阵组合分析,划分为6种类型区。本研究为游客适时、适地进藏旅游提供指导。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of tourism climate focuses 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cold index, determination of clothing index. Ignoring the risk of the plateau climate,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ourism climate plateau.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teau reaction risk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tensity, the 99 city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 as samples, based on the climate data of 1980-2010 years. Dynamic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each index.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altitud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limate comfort and risks.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cold index decreased, increased risk of plateau reaction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tensity; 2 climate comfort and risk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summer,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Cold comfort index is high, the risk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the risk of altitude sickness, i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 two belongs to the transitional season; 3 space, topography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Comfort and risk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showing a "horseshoe shaped"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rule of "ladder". On this basis, the comfort and risk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matrix, divided into 6 types. The study area for tourists to Tibet tourism timely, appropriate to provide guidanc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时期国内旅游的抗周期性及经济效益研究”(编号:12BJY131)
【分类号】:P463;F592.7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冷指数、衣着指数等对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6,7];从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和藏族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各区域旅游气候舒适度方面,文化构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景文化旅游区。然马丽君等对陕西省、中国西部和东部沿海热点城市而,高原反应和太阳紫外线辐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2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刘永存;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3 长安;葛全胜;方修琦;席建超;;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4 马丽君;孙根年;;中国西部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J];干旱区地理;2009年05期

5 谭斐;杨映霞;;广西地面太阳辐射分布特征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年02期

6 丛菁;孙立娟;蔡冬梅;;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分析和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7 孙根年;马丽君;;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年07期

8 马丽君;孙根年;马耀峰;王洁洁;;气候舒适度对热点城市入境游客时空变化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1年01期

9 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04期

10 张炯远,冯雪华,倪建华;用多元回归方程计算我国最大晴天总辐射能资源的研究[J];自然资源;198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晓美;孙莉莉;吴霞;;丽水东西岩景区与市区夏季气温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2 姚小英;蒲金涌;刘晓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3 郭俊刚;王淑娟;;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0期

4 曹伟宏;何元庆;李宗省;王淑新;王春凤;;云南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5 魏凤云;王金超;;2001—2007年我国旅游气候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6 郭洁;姜艳;胡毅;孙明;;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7 李超;李文峰;陈威霖;;江苏省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及旅游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8 朱湖英;;旅游景区价值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S1期

9 陈林海;宋丹丹;潘哲瀚;陈键;;白茶萎凋工艺研究概述[J];茶叶科学技术;2010年03期

10 陈超;郑鸯鸳;;基于铁路网络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应研究进展[J];科技和产业;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秀丽;孙燕;;近50年来北京人居环境中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2 姚望玲;刘火胜;张翠荣;江鸿;柳戊弼;王康;;近58年武汉城市环境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华中区域气象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黄鹤;张会贞;刘浩;;近45a河北中部人居环境中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刘宽晓;侯丽萍;徐庆涛;;兴安盟旅游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及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姜纪红;朱耀福;;浙江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徐军昶;郝慧梅;王永丽;王菁;;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吴杨;周亦平;李瑞民;;基于GIS的浙江省旅游舒适度评价[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焕;白松竹;;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指数及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姚望玲;刘火胜;张翠荣;江鸿;柳戊弼;王康;;58年来武汉城市环境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姚玉敏;绿化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郭伟;北京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估算与景观格局优化预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廖善刚;台湾海峡两岸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四清;基于遥感和GIS的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碳循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8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9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祁素萍;城市园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燕;贵州避暑旅游品牌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周秋文;基于GIS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孔伟;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舒镜镜;加拿大入境美国旅游及地域对接对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威威;长山群岛旅游气候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广禄;京津冀地区户外人体舒适度的分析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志凯;海南岛滨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10 王润洁;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鼎煌 ,陈健 ,崔森 ,李重和;北京居住楼区绿化的夏季辐射效益[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2 刘继韩;秦皇岛市旅游生理气候评价[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3 王传琛,刘际松;杭州城市气候[J];地理学报;1982年02期

4 何大章,张声|

本文编号:1423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23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7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