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
本文关键词: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 出处:《第四纪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茅山遗址 稻田遗迹 农田生态 耕作方式 土地生产力
【摘要】:通过大范围、多地点的钻孔调查,在浙江余杭茅山居住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耕作遗迹。基于土壤的植物种子和硅酸体分析,对古稻田生态进行了复原,对当时稻田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土壤中除了稻谷遗存,还发现有27种其他植物种实遗存,呈现出湿地稻作的农田植被生态景观。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植物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00粒/m~2和17138粒/m~2,比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土壤中的密度明显减少,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耕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在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8.18%和61.54%,水生、湿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3.64%和65.38%。稻田土壤中高密度的炭屑以及以多年生和水生、湿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构成表明没有深耕的火耕水耨可能是当时农田的主要耕作方式。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水稻硅酸体密度很高,分别为47000粒/g和42000粒/g,平均达44000粒/g。根据硅酸体与稻谷重量的关系,初步估算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kg/亩,比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lant seeds and silicic acid bodies in the late stage of Liangzhu culture , there were 27 specie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late stage of Liangzhu culture and 65.38 % in paddy fiel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7 species of rice in the late stage of Liangzhu culture and 65.38 % in paddy field .
【作者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浙江省财政厅、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创新联盟项目(批准号:20120230)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批准号:2010BAR67B03和2013BAR08B03)共同资助
【分类号】:S-09;K878
【正文快照】: 3,^. 51 H 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精美的玉器、细腻光亮的泥质灰胎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等,反映了高水平的制造工艺和社会的手工业发展和分工;以琮、璧、钺为代表的随葬玉器的数量和组合,以及琼上的神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谭志海;黄春长;庞奖励;周群英;;陇东黄土高原北部全新世野火历史的木炭屑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8年04期
2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J];考古;2007年09期
3 魏守辉;朱文达;杨小红;张朝贤;李林;;湖北省水稻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彭世奖;“火耕水耨”辨析[J];中国农史;1987年02期
5 陈国灿;“火耕水耨”新探──兼谈六朝以前江南地区的水稻耕作技术[J];中国农史;1999年01期
6 吴竞仑;周恒昌;;稻田土壤多年生杂草种子库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6年01期
7 王强,何锦豪,李妙寿,戴余有,施德,叶贵标;浙江省水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危害[J];浙江农业学报;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展峰;林金炎;苏国藩;郑作芸;;有机水稻生产和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1期
2 郭小丽;赵文伟;孙静会;李芙蓉;张科;赵艳;;我国古环境中炭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3 郑云飞;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业序列初论[J];东南文化;1993年03期
4 杨红梅;冯莉;陈光辉;;作物田杂草种子库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5 刘志华;郑庭义;陈友订;向安强;;古栽培稻生物学研究若干方法问题的检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翟玉前;;“火耕水耨”考——兼论古百越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控制与利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马国君;;经济开发与生态适应——以历史时期云贵高原三大族系各民族传统生计方式变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方越;牟英辉;沈雪峰;陈勇;;华南地区大豆田杂草种子库特征与化学防除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2年06期
9 周晴;;16-20世纪中期珠江三角洲北部低Xq湿地的深水稻与水生植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张瑞;戴霜;张明震;赵杰;汪禄波;张莉莉;张翔;刘海娇;;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乌兰剖面记录的早白垩世火灾事件[J];地质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余建波;杜国涛;董克园;何林;;重庆地区水稻田杂草调查[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柴国生;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佐佐木正治;汉代四川农业考古[D];四川大学;2005年
4 朱宏斌;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张正波;除草微生物禾长蠕孢的菌种改良与制剂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6 孙秀华;《诗经》采集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张红艳;南洛河流域更新世黄土沉积揭示的古人类生存环境变迁[D];南京大学;2013年
8 赵仁龙;唐代宦游文士之南方生态意象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兴;水直播稻田除草剂配方及54%杀草丹·吡嘧磺隆油悬浮剂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黄新发;除草剂靶标乙酰乳酸合成酶对抑制剂敏感性及其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渠开山;富阳地区稻田杂草及抗除草剂水稻99-1bar基因漂移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4 王广林;芜湖市冶炼厂污灌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杂草修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严密;农田杂草对铅的富集和耐性机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冯伟;人工和自然淡水湿地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及人类施肥和利用下的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姚和金;浙西南丘陵地柑桔园杂草种群消长动态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杨红梅;叶菜田马齿苋成灾机制及其防除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余建波;重庆稻田杂草调查及35%氰氟草酯·醚磺隆WG研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岑俊娟;野荸荠生物学特性及除草剂对其控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2 许清海,孔昭宸,陈旭东,阳小兰,梁文栋,孙黎明;鄂尔多斯东部4000余年来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3 吕静,王宇飞,李承森;古炭屑与古森林火[J];古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4 周群英,黄春长,庞奖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4年02期
5 唐领余;李春海;安成邦;汪卫国;;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J];古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6 朱文达,张朝贤,魏守辉;农作措施对油菜田杂草的生态控制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朱文达;宋志红;张宏军;;56%二甲四氯钠粉剂对稻田3种杂草的防治效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孙永艳;桑晓清;杨文杰;周利娟;;6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外来入侵杂草的除草活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孙湘君,李逊,陈怀成;南海北部最近37ka以来天然火与气候[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年02期
10 吴竞仑,周恒昌;水莎草+矮慈姑杂草组合对水稻产量的损失[J];江苏农业学报;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光德;“富林文化”199件文物逃过8级地震浩劫[N];雅安日报;2008年
2 广富林考古队;二零零九年广富林遗址发掘又获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0年
3 早报记者 陈若茜;广富林或是周代上海古文化中心[N];东方早报;2012年
4 于慎忠 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寻访广富林文化[N];联合时报;2012年
5 广富林考古队;2008年度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记者 孙行之;两千年的遥望[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婷;上海多项考古纪录被刷新[N];文汇报;2008年
8 余秋雨;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的猜想[N];解放日报;2008年
9 记者 罗光德;“富林文化”遗址之谜[N];雅安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赵兰英 冯源;上海最早移民:4000年前豫东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清刚;2012年度上海广富林遗址山东大学发掘区发掘报告[D];山东大学;2013年
2 陆青玉;广富林文化陶器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24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2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