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西辽河流域红山诸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发布时间:2018-01-18 04:18

  本文关键词:西辽河流域红山诸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出处:《北方文物》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 西辽河流域 红山诸文化 聚落 兴隆洼文化


【摘要】:作为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地区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复杂多变,文化格局亦不稳定,"文化一统"到"多种文化并立共存"交替发展。农业经济起源较早,且因环境改变而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为了追求食物资源最大富集地,迁移成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迁移的频率与聚落使用时间的长短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region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the Western Liaohe River Basin, th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features a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and the cultural pattern is also unstable. "Cultural unification" to "coexistence of many cultures" alternately developed. Agricultural economy originated early, and gradually occupied the main position becaus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order to pursue the largest food resource enrichment area. Migra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way for human beings to adapt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frequency of migration and the duration of settlement use vary with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X2;K871.13
【正文快照】: 西辽河地区处于我国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既是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带。丰富多变的森林草原景观、复杂多样的黄土草地沙地资源、支流纵横的较单一水系,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也孕育出多面貌的古老文化和多成分的古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2 靳桂云;;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J];考古学报;2004年04期

3 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J];考古学报;2010年01期

4 朱乃诚;;兴隆洼遗址发掘的重要贡献和进一步探索的两个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化,尹怀宁,张小咏,陈占娇;5000 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灾害事件与人地关系演变[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2 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水城;;西拉木伦河流域古文化变迁及人地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4 蒋璐;朱永刚;;查干木伦河下游细石器初步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5 滕铭予;;赤峰地区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6 索秀芬;;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人地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7 滕铭予;;GIS在赤峰市西南部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8 索秀芬;李少兵;;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9 滕铭予;;古代气候事件与古代文化间关系的再思考——以全新世大暖期的赤峰地区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10 索秀芬;李少兵;;赵宝沟文化聚落[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春喜;晚第四纪吉兰泰盐湖古湖面与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张芸;长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考古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6 常娥;内蒙古长城地带先秦时期人类遗骸的DNA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吴立;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晓鸣;赤峰上机房营子遗址环境考古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太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琳琳;鲁北地区周代聚落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徐时强;古环境演变与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冰;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张小咏;5000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8 关润华;1——3世纪初辽西民族分布格局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席小慧;全新世大暖期辽西与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演变及人地关系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姜晓宇;考古地层学的环境考古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新平,姚檀栋;我国部分地区降水中氧同位素成分与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J];冰川冻土;1994年01期

2 邓辉;燕北地区两种对立青铜文化的自然环境透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耿侃;张振春;;内蒙古达来诺尔地区全新世湖群地貌特征及其演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4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5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6 邓辉;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J];地理学报;1997年01期

7 章新平,姚檀栋;我国降水中δ~(18)O的分布特点[J];地理学报;1998年04期

8 董光荣;金炯;高尚玉;李保生;陈惠忠;;晚更新世以来我国北方沙漠地区的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0年03期

9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10 童国榜,张俊牌,严富华,麦学舜;华北平原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序列与气候分期[J];地震地质;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发能;雷雨萌;;保安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向前;;开展生态工程研究保持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河南科技;1987年01期

3 郭建钦;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4 康俊;;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关于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5 黄毅坚,杜琦,王小奉;近年福建沿海的赤潮灾害[J];自然灾害学报;1993年01期

6 张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3年01期

7 杨汉东,蔡述明;洪湖生态环境的化学结构[J];生态学报;1995年04期

8 刘先银;中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J];国土绿化;1995年05期

9 毛文永;生态环境与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1996年05期

10 薛玲,沈智;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基本问题探讨[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润全;高建国;李云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淑英;高永胜;叶碎高;郑加才;;合理水面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初探[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孙小霞;胡祥青;冯晓晖;刘辉文;;景德镇陶瓷工业窑炉的变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6 陈志斌;;现金流内部控制:生态环境视角与风险防范导向[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李宗领;;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环境创新模式研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李运海;;铁路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是环境保护[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许景峰;丁小中;;走出建筑设计中节能与生态的误区[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毕宝德;;城乡土地开发与生态系统建设[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苗燕;北京金融生态为何没有拿到高分[N];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

2 张旭东;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四方面内容[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谢龙智 赵琳 刘圆圆;追求人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N];贵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智;央行致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N];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郝晓明 余佩函;迈过水电的生态“门槛”[N];凉山日报(汉);2005年

6 伍旭川;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N];上海证券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全四清 牛卫国 白洁;弱势金融地位掣肘中部崛起[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毕美家;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巢湖生态环境[N];安徽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云辉;玛纳斯大力改善塔西河谷生态环境[N];昌吉日报;2007年

10 石家义 杨安丽 本报记者 李枝宏;优化生态环境 书写和谐大连[N];大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宋文东;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7 张明;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8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金堂;福建省林地针叶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许熙巍;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军;铜陵相思河流域采矿活动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汪瀚;合肥市城区人口承载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林茂昌;基于RS和GIS的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立新;基于RS与GIS的天山北麓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何洲娥;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杨孝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鲁迪;人为干扰下的生态补偿[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舒展;扎龙湿地生态环境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9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39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b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