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差异化研究进展及本土化路径
本文关键词: 生态旅游 解说系统 差异化 本土化 研究进展 出处:《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解说是生态旅游实现其环境教育责任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其研究和行业发展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从解说方程式中资源、受众和媒介3个关键要素入手,依据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学原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理论,梳理中西方解说系统差异的根源所在。结果发现:西方受"人地分立"价值取向的影响,保持着生态旅游的"纯自然性",西方的海洋外向型思维延续了注重空间拓展、关注自然客体奥秘的传统,媒介设计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强调长期公益性;中国人受"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的影响,接受生态旅游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大陆内向型思维形成了求稳好静的性格,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较弱,媒介的物造形式胜过内容要求,短期功利性突出。最后,本文提出中国生态旅游解说本土化路径,包括确定可行的解说目标、挖掘双重价值的资源、定位受众特征与类型、标准化规范引导媒介设计等。
[Abstract]:Explan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ecotourism to realize its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west, it has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successfu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its research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ecological principl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ism and so on, the three key elements of audience and media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fluenced b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eparation of man and land", maintain the "pure nature" of ecotourism. Western ocean-oriented thinking continues the tradition of focusing on space expansion and the mystery of natural objects. Media design encourages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emphasizes the long-term public welfare. Influenced by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Chinese accept the combination of ecotourism nature and human resources. The introverted thinking in the mainland forms the character of seeking stability and quiet, and the interest in exploring unknown things is weaker. The material form of media is better than the content requirement, and the short-term utilitarianism is prominent.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ocalization path of Chinese eco-tourism interpretation, inclu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feasible interpretation objective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dual value resources. Target audi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standardized guidance media desig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2015-R30)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212008) 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yb201333)~~
【分类号】:F592
【正文快照】: 1引言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直到90年代后期才被引入中国(叶文等,2005)。实现可持续生态旅游的3个条件为:自然保护是前提;环境教育是责任;社区参与是保障。这3个条件各有深意,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张玉钧,2014)。解说系统是生态旅游实现其环境解说与自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海健;叶文;赵敏燕;王西敏;;滇西北保护地解说牌示系统比较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王婧;钟林生;陈田;;国内外旅游解说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年01期
3 王婧;钟林生;陈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标识牌解说效果研究——以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4年05期
4 张玉钧;;可持续生态旅游得以实现的三个条件[J];旅游学刊;2014年04期
5 李振鹏;蔚东英;何亚琼;王民;;国内外自然遗产地解说系统研究与实践综述及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2期
6 乌恩;成甲;;中国自然公园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现状刍议[J];中国园林;2011年02期
7 张建萍;吴亚东;于玲玲;;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8期
8 蔚东英;王民;;国内外大学环境解说专业和解说职业认证[J];环境教育;2010年07期
9 刘艳;王民;;博物馆“资源—游客”双核环境解说规划模式研究——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10 梁微;徐红罡;;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以解说系统本土化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剑英;旅游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赵明;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昌贵;方大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规划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16年04期
2 刘志林;角媛梅;王梅;丁银平;闫晓景;章侃丰;刘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地中学生环境解说需求[J];热带地理;2016年04期
3 赵敏燕;叶文;董锁成;李宇;郭海健;;中西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差异化研究进展及本土化路径[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6期
4 王屏;袁梅;欧阳雪莲;郭晓敏;;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媒介分类与评价研究——基于中西方游憩者比较分析[J];林业经济;2016年05期
5 王辉;张佳琛;刘小宇;王亮;;美国国家公园的解说与教育服务研究——以西奥多·罗斯福国家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16年05期
6 向东福;查智琴;王梅;;基于信息流的遗产地解说系统评价——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年02期
7 潘植强;梁保尔;;标识牌解说效度对游客地方认同感和忠诚度的影响作用——以上海历史街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6年04期
8 李昊;黄安民;;福建土楼遗产生态功能与环境解说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10期
9 朱智;李梅;;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02期
10 徐点点;李博勰;赵智聪;;体验旅游视野下大遗址保护园区解说教育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丽娟;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围围;乌恩;;视觉化思考理论在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赵明;;基于SMRM的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钟林生;王婧;;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生态学报;2011年24期
4 方百寿;赵英如;;论滨海遗产解说[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李宏;吴东亮;吴乾隆;;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规划设计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蔚东英;;环境解说评估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10年05期
7 蔚东英;王民;;国内外大学环境解说专业和解说职业认证[J];环境教育;2010年07期
8 李宏;陈享尔;郭飞;;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对象与内容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钟泓;黄海;马艺芳;;旅游环境解说系统的有效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0期
10 梁微;徐红罡;;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以解说系统本土化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于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翠侠;张成保;;合肥市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J];发展;2006年11期
2 闫玮;;论构建旅游解说系统的必要性[J];发展;2006年12期
3 赵翠侠;;合肥市旅游解说系统建设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2期
4 赵翠侠;张学锋;陈红;;合肥市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张明珠;卢松;刘彭和;祝小迁;;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年01期
6 文首文;;旅游解说系统的空间规划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11期
7 黄平芳;朱美兰;;红色旅游解说系统探讨——以南昌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9期
8 李渊;;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的管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张波;;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人本化旅游解说系统构建[J];人文地理;2011年05期
10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良民;张广花;;开封市旅游景点解说系统现状与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张红梅;科学的生态旅游解说系统为受众传递正能量[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2 邵国军;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N];中国旅游报;2013年
3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系 孔永生;发挥旅游解说系统的国民教化功能[N];中国旅游报;2013年
4 唐继刚;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剑英;旅游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娜;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周可华;旅游解说系统解说效果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3 赵丽桂;武功山山地草甸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海杨;八大处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特点及其完善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骈丽军;安阳殷墟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新s,
本文编号:144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4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