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宗经传统与碑刻文献引经研究
本文关键词: 引经 碑刻 中国文学 宗经 稽古 考证 传世文献 中国古典文学 成因分析 传统 出处:《文艺评论》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中国古典文学多引经,传世文献中多见,学者们对引经情况早有关注和研究。对于碑刻文献引经,虽然研究不多,但从清代开始也有学者辑录和考证。近年来,碑刻引经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本文试图分析文人习惯引经稽古的原因,并对学者的碑刻引经研究情况加以综述。一、中国文学的宗经传统及成因分析我国学者有重经、引经、用经的习惯,文论界统一表述为"宗经"传统。这一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当时的外交、宴饮、祭祀等场合都往往要"赋诗",以至于"不学诗无以言"。汉
[Abstract]: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cited many classics, and many scholars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scriptures, although there is not much research on inscriptions. However, since the Qing Dynasty, scholars have compiled and textu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new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 of inscriptio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scholars are used to the ancient classics. Firstly, the tradition and caus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re analyzed. Chinese scholars have the habit of emphasizing, quoting and using the classics. The tradition of "Zong Jing" has been form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that time, diplomacy, banquets, sacrifices and other occasions often had to "pay poems", so that "there is no way to speak without learning poetr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分类号】:I206.2;K877.4
【正文快照】: 中国古典文学多引经,传世文献中多见,学者们对引经情况早有关注和研究。对于碑刻文献引经,虽然研究不多,但从清代开始也有学者辑录和考证。近年来,碑刻引经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本文试图分析文人习惯引经稽古的原因,并对学者的碑刻引经研究情况加以综述。一、中国文学的宗经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涛;;六朝骈文的隶事用典[J];文史知识;199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汤城;;浅谈《史通》对范晔《后汉书》的评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黄珂;苏仕林;;广西田林传统食品八渡笋的民族植物学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6 董军;何礼平;;“禅宗五山”山水环境的文化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7 栾成显;;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李雪莲;;观海齐量 离世高游——班彪《览海赋》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王莉;;《世说新语》中的自我标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曹萍;;“一时文宗”袁彦伯——论袁宏的文才和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秦臻;;四川渠县新发现东汉石兽及相关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德建;;明代隐逸思想的变迁[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王贞平;;唐高祖、太宗两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与“义”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德胜;苏洵古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董军;杭州灵隐景区的空间解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香梅;汉代察举人才地域分布探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贝维静;滇桂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多样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冰洋;汉代四位女性作家的创作内容及文学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大勇;;实事求是,多作反省——徐复观治文学思想缕叙[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4期
2 于正安;;汉魏六朝碑刻词语辑释[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陈旭光;一块珍贵的清代禁树碑[J];云南农业;2001年01期
4 夜礼斌;;《楚雄历代碑刻》序言[J];金沙江文艺;2006年01期
5 李志斌;;中国文学“宗经”意识的自觉及其流弊[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6 郑丽侠;;墓碑文[J];写作;1995年02期
7 朱则杰;从存世碑刻 考清代诗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晓石;沈敏特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民族心理结构大调整的报告——论近期中国文学的一种趋势》[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李仕中;浅论中国文学中的自然观[J];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10 贾植芳,王同坤;父亲雕像的倾斜与颓败——谈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亵渎父亲”母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谢冕;王光明;白倩;;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艰难前进[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7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8 关山;;神话历史化与中国文学品格——兼论神话教学的缺憾[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赵慧;;闻一多关于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趋势的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10 贾植芳;王同坤;;父亲雕像的倾斜与颓败——谈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亵渎父亲”母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芷清 陈澎;湘发现沈从文手迹碑刻[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刘勇 杨志;中国文学应有自主创造的能力[N];文艺报;2005年
3 记者 邢晓芳;中国文学应多一些质朴感[N];文汇报;2000年
4 记者 袁f^;《中国文学编年史》编成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5 文学所 郑永晓;成长中的学科门户网站——“中国文学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玉 实习记者 吴婷;抵达世界不同文明体系的心灵深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詹达;图史互证,树立中国文学新坐标[N];光明日报;2006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张贺敏;书写有尊严的打工生活[N];深圳商报;2006年
9 黄文山;海风吹拂下的《福建文学》[N];文艺报;2006年
10 ;评《中国文学排行榜》[N];中国旅游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3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4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李玲玲;《初学记》引经考[D];浙江大学;2009年
6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7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9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慧琴;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岚;试论梅花诗中的中国与日本[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千光玉;梅湖陈o曈胫泄难е亓芯縖D];延边大学;2011年
4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俞新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建设[D];安徽大学;2004年
6 苏o,
本文编号:1445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4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