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及复合发展模式
本文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经济 复合发展 出处:《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在发展速度、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强化有利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复合发展模式。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uizhou rural tour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ed, scale and other aspect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a dual impact on rural economy, so how to strengthen the beneficial effects and avoid negative eff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on rural econom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compound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贵州省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GZYB35)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编号:黔科合J字[2012]2294)
【分类号】:F327;F592.7
【正文快照】: 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省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特色乡村风光及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当前西部省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如成都地区乡村旅游尤其发达。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最早选择了西江苗寨、布依族石头寨、郎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燕;殷红梅;;贵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2 殷红梅;徐燕;;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3 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石志恒;;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张静峰;;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李广宏;;基于“农业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5 胡永红;;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6 刘沙;;成都近郊“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7 徐子琳;潘鸿雷;汤澍;汪峰;;以体验为导向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8 孙梅红;;乡村旅游负面产业效应及基于低碳旅游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9 徐燕;殷红梅;;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村寨扶贫建设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10 刘方瑜;祁翠翠;;浅析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的结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成海钟;汪成忠;唐蓉;李寿田;;乡村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营造[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杨玉义;严力蛟;;试论乡村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3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3 石金莲;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铁;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杨丽;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7 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傅丽华;城郊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3 谢立虹;长沙市“农家乐”星级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罗慧敏;体验主导的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陈超群;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瑶;农业认养旅游文化根源及主题设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单邵伟;“农家乐”经营户经营模式及其决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纪明源;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刘彦;荣成俚岛乡村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范秀宝;区域旅游整合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彦君;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0期
2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3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3期
4 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5 徐燕;殷红梅;;贵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6 庄军,刘嗣明;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年02期
9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10 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冬;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远高;;贯彻调整方针 搞活农村经济[J];上海金融;1981年03期
2 ;名词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05期
3 杨征;社队企业几个问题浅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2年06期
4 覃炳泰;;支持联合经营是搞活农村经济的新途径——里团石灰厂经济联合体的调查[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2年09期
5 刘光烈;对联产承包后农村资金运动的几点初步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1983年02期
6 崔启宇;;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努力开创农金工作的新局面[J];金融理论与实践;1983年01期
7 农宣;;农村金融部门要解放思想搞好改革[J];中国金融;1983年05期
8 罗洋洲;;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农村经济——滁州市琅琊乡的调查[J];理论建设;1985年Z2期
9 马杰;;搞活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宜昌地区乡镇企业的调查[J];理论月刊;1985年01期
10 夏振坤;中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发展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华嵩;;贵州开阳禾丰布依族苗族自治乡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李丹;万宝春;;农村环境污染与健康形势分析[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王继森;;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技协的发展思路与对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李志荣;李伟伟;朱京燕;陈天宝;;北京郊区农户经营现状及农村大户经营行为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5 ;办好校办林场 服务农村经济[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6 康永彬;;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突破口 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A];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与管理论文集[C];2000年
7 曹昭民;张旭;;探寻农村经济与农村文化发展的结合点[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革华;;生物质能在能源系统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阚永才;张世启;倪正龙;王绍英;;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10 孙鑫;;国外环境NGOs的发展对西部农村环境保护的启示[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周祖才 谭辉龙 记者 何红卫;三大产业活跃咸安农村经济[N];农民日报;2003年
2 高涓利 李晓霞 秦丽芳;我省首家“农村经济合作社”领到营业执照[N];山西日报;2005年
3 首席记者 崔晓农;我省第一家农村经济合作社现身晋中[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4 李永华;电影,别远离了农村孩子[N];安徽日报;2006年
5 记者 方丹;我国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记者 钱健铭;我市45万农户受益龙头企业[N];福州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政;黄梅县农村经济呈现六大亮点[N];黄冈日报;2006年
8 中共讷河市委书记 王桂芝;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9 赵雁冰;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N];金昌日报;2006年
10 褚小平;农村宅基地闲置现象不容忽视[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2 潘弘图;福建农村现代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3 温涛;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5 吴亚卓;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徐琴;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陈风波;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户行为变迁[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谢方;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非农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湖南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志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彦峰;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李顼;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3 熊项斌;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卢艳;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哲学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永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赵会武;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与定位[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大虎;农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傅卫平;湖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唐航东;现代农民素质提高的教育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沈端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3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5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