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1卷第6期2012年06月
地理科学进展
Vol.31,No.6June,2012
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
胡浩1,王姣娥2,金凤君2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旅游潜力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及潜力挖掘的先行条件,一直是中小旅游城市旅游屏蔽效应下突破瓶颈的关键环节。目前旅游潜力相关研究多从市场和资源开发的角度结合某一类型旅游形式对大中城市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价,而从不同尺度的区域交通影响角度结合旅游可达性对中小城市旅游潜力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构建的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从中观尺度对全国范围内34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所属地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评价;基于1h、2h、3h交通圈层从微观尺度对全国范围内34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时间可达腹地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评价分析结果对中小文化旅游城市交通可达因素影响下的旅游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所属地市市域范围内的交通可达系数与其旅游潜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川盆地附近、长江下游及三角洲附近市域范围内可达性高的城市会极大提高其下辖中小旅游城市的可进入性,而成为其下辖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客源中转站和重要客源潜力市场。所属地市和邻近县市较高的经济产出和良好的交通可达条件可以为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旅游集散功能条件,从而使这些地区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比其他地区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关键词:旅游潜力;交通可达性;时间可达性;中小文化旅游城市
1引言
“行”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1],好的旅游交通条件不仅作为一种无形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者消费体验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其他旅游产品得以价值实现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在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其交通可达成本或旅游可进入性是旅游发展和潜力挖掘的一个瓶颈。可达性是反映交通成本的基本指标[2],最早由Hansen提出[3],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度量方法也由空间距离测度扩展到了时间距离、经济距离、心理距离的测度,已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内有关可达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可观研究成果。如金凤君等[4]基于交通网络通达性指标对20世纪100年间中国铁路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张兵等[5]利用可达性评价模型对湖南省各地级市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变化进行的分析,曹小曙等[6]基于距离、时间指标、距离矩阵和最短路径模型对339个中国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
收稿日期:2011-09;修订日期:2012-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82,40928001)。
达性的分析等。张莉等在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的城市吸引范围划分时将时间可达性定义为区域内任何一点通过交通网络中通行时间最短的路线到达其中一个目标点所花费的时间[7](假设条件为区域内有若干个城市同时作为目标点)。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2],无论是交通可达还是时间可达均与旅游潜力密切相关。Prideaux[8]、张建春等
[9]
、卞显红等[10]国内外学者也较早关注旅游交通及在城市旅游潜力方面,多数研究者或以风景
其空间结构变化对城市旅游发展影响和作用。区、保护区为研究范围,对某种资源或景观的旅游潜力进行分析评价[11-16];或针对某一类型城市、某一类型旅游形式,对大中城市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17-22],从中观、微观尺度对中小城市旅游潜力的研究较少,,而时间可达性分析更是仅仅限于计算方法和大区域、大城市的案例研究[23-24]。本文尝试结合旅游交通可达和旅游发展潜力相关研究,从所属地市的交通可达和邻近县市的时间可达两个角度对全国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旅游潜力进行分析,以期
作者简介:胡浩(1984-),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缘环境与区域发展。E-mail:huhao313888@
通讯作者:王姣娥(1981-),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wangje@
808-816页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