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述评和研究内容
本文选题:旅游 切入点:符号 出处:《旅游科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旅游符号学是一个蕴藏着重大价值的研究领域。本文首先对符号、符号学和旅游符号学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还评述了旅游符号学研究现状;国外的旅游符号学研究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营销文本、旅游地表征、旅游体验和旅游想象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最后对旅游符号学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剖析,包括旅游主体、媒介和客体的符号学研究。到目前为止,旅游符号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依然是比较有限的。
[Abstract]:Tourism semiotics is a research field with great value. Firstly,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symbol, semiotics and tourism semiotics. The study of tourism semiotics abroad includes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marketing text, tourism destination representation, tourism experience and tourism imagination. Up to now, the study of tourism semiotics is still limited in depth and breadth.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湖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12XQN05)资助
【分类号】:F5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国军;刘梅;刘博;蔡晓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2 马秋芳;;陕西省旅游手册营销图片内容分析[J];旅游论坛;2014年01期
3 闫红霞;;遗产旅游符号化与遗产地的商业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3年28期
4 王珂;尚眉;叶甜;;世界遗产地对游客国家认同形成的引导作用——基于对中国45项世界遗产官方网站的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席岳婷;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倪月犁;宗教文化旅游中的“认同—体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媛媛;基于场所理论下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沈晓婉;从网络游记看凤凰古城的元素性符号[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4 戴姣;中国旅游“符号化”之生态批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陈启跃,王志民;论旅游专列线路的设计[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3 刘振礼,王建军;旅游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杨更生,吴纯渊;浅析人类旅游活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年04期
8 谢彦君;;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旅游场[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9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卞显红;旅游目的地形象、质量、满意度及其购后行为相互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玲;旅游产品市场发展新契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生延超;旅游专列产品开发初探[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李炎 罗宁 莫锟;从“云南现象”看旅游图书的成长历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刘思敏 陈蓉;中国冬季旅游的“三极”格局(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陈鹰;旅游传媒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五大角色[N];江南游报;2007年
6 蒋水林;新兴市场亟待信息支撑[N];人民邮电;2006年
7 孙小和邋周云峰;步入“数字化旅游”时代[N];人民邮电;2007年
8 梁增贤;旅游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李慧;公益旅游为何成时尚[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刘;旅游体验的类型与效果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莉;我国城市换房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莹;中国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罗华;南昌市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规划设计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曾兰君;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谌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客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8 宋俊和;关于徒步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甜丽;旅游体验品质测量模型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6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8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