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30 13:46

  本文关键词: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5 卷 第 4 期 2013 年 4 月 文章编号: 1007-7588 (2013) 04-0858-10

2013, (4) 858-867 35 :

Vol.35, No.4 Apr., 2013

Resources Science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2 2

李亚娟 1,, 田 1, 婧 1, 陈 王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2. 北京 100049)
摘 要: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 148 个旅游

吸引物为研究样本, 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

间分布差异, 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 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 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 “倒凹” 型结构集聚, 黔东南州 “四圈一区” 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 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 于北部城市经济圈、 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 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 1.02, 处 于中低级水平, 且旅游吸引物丰富县市的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 旅游中心地结构不够均衡, 缺乏次一级旅游吸引 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的补充和支撑。 关键词: 黔东南州; 旅游吸引物; 空间结构; 地理集中指数; 区位熵; β指数; Voronoi 多边形

1 引言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主要指旅游资源在区域 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 态, 其空间分布影响着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 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 为科学指引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布局开发与优化, 旅 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 的课题。 国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集中在大区域 或大城市内, 从不同的切入点分析旅游空间结构。 如 Lovingood 等以南加利福尼亚地区为对象, 引入 4 个旅游资源指标提出了 6 个县级聚集区, 通过对比 游空间分布结构进行研究 [1]; Douglas 以巴黎三大旅 游区域为对象分析其特征、 结构和功能关联, 以期

响[4]等。国内旅游吸引物的研究主要分为不同尺度 和不同类型的研究。如吴必虎从全国尺度研究我 国 4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结构[5]; 张永平等以 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案例, 对区域内旅游景区的空间 结构特征进行研究 [6]; 陈浩等基于网络理论分析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 [7], 同时还 有以单个省[8]、 [9]为研究尺度的旅游景区 市 (点) 空间 结构研究等。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研究按照类 型不同, 可分为对 A 级景区的研究, 如戴学军等以 南京市旅游景区 (点) 系统为例, 分别采用随机聚集 分形方法和测算与分析空间关联分形维数的方法 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10]; 对特定类型资源的研 究, 如席建超等通过聚集度指数、 优越度指数和规 模度指数对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旅游资源进行 空间结构研究[11]; 胡海胜等基于空间结构分析法, 综 合分析了全国名镇名村的省际分布、 区域分布的结 构特征, 并测定了总体结构类型和各省份的分布类 型[12]等。 从研究方法来看, 最邻近指数法、 地理集中指 数和基尼系数是最常用的旅游吸引物空间分析法,

6 个资源聚集区的资源和经济集中度对整个地区旅 更深入了解大城市地区旅游区域空间结构[2]; Diana 等基于旅游资源不同的空间布局将旅游目的地分 为单节点、 多节点和链状节点目的地[3]; Sophie 等以 法国和西班牙间高速铁路的运行为例尝试研究交 通建设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改变的影
收稿日期: 2012-11-05; 修订日期: 2013-01-24 通讯作者: 陈田, E-mail: chent@igsnrr.ac.cn

作者简介: 李亚娟, 河南许昌人, 女, 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 lyj2005.406@163.com



2013 年 4 月

李亚娟等: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859

用来判定旅游吸引物在空间范围内的集中扩散程 度, 之后, 空间关联分形维数和分布椭圆法应用较 多, 用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的聚集分形特性和不同类 型旅游吸引物的空间集中特征。随着空间分析技 术的进步,, 基于 ArcGIS 的分析平台得到了广泛应 用, 特别是验证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结果的 Voronoi 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计算以及该平台与 相关模型的结合使用成为新的分析方法。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 国内外对旅游吸引物空间 结构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从研究尺度上 来讲, 多从宏观和微观尺度角度分析, 对中观尺度 的案例地选择相对较少; 从研究对象上看, 案例地 选择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和城市, 对少数民族 地区旅游吸引物的关注程度不够; 从研究内容上 看, 多集中在对旅游吸引物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对旅游吸引物与交通间的关系以及旅游吸引物中 心结构特征的关注不够。旅游业是传统少数民族 地区产业转型的新选择和脱贫致富的关键, 旅游吸 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 格局的形成, 而传统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资源导向 性较强的特点也亟需对当前的旅游吸引物进行分

析, 通过其空间结构特征来探索区域旅游空间格局 的塑造和优化。基于此, 本研究基于中观尺度, 以 贵州省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 选取不同等级的自然 类和人文类旅游吸引物 148 处, 通过分析其空间分 布特征、 空间分布差异、 交通结构特征和中心结构 特征, 面探讨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 全 特征。

2 研究区概况

20 ″ -109°35′24 ″ 和北纬 25°19′20 ″ -27°31′40 ″ 之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 位于东经 107°17′

间, 面积为 3 0337km2, 拥有 441.72 万人口, 其中少数 民族人口占 82%, 少数民族包括 33 个民族和 2 个待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均气温在 14~19℃之间。宜 出了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州内有 2 个 级、 省级森林公园, 个国家级、 13 省级风景名胜区, 6 认同人们共同体共同生活在一起, 属于典型的多民 族杂居地 (见图 1) 。黔东南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人的气候、 悠久的民族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个国家 1 1 级自然保护区, 个国家级植物基因库, 个国家 1 10 个国家级、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个国家级、 7 省级历

Fig.1 The location of Qiandongnan prefecture

图 1 黔东南州地理位置



860

资 源 科 学

第 35 卷 第 4 期

史文化名村, 个民族民间文化村 107 (含 8 个国家级 共 148 个景区 (点) 。 3.1 数据来源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国家生态博物馆、 个国家 2 10

式中 m i 为区域 i 中景区个数;M i 为该区域内包含
n Q 的市县数量; 表示区域个数; i 为区域 i 内景区 Q 分布的区位熵, 一般来讲, i 大于 1, 说明区域 i 内 Q 景区分布较多, 反之较少; i 越大, 说明区域 i 景区

级农业旅游示范区和 20 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出版社 2011 年印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 (1 29 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三类: ①工作底图是中国地图

数量越多,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 3.2.3 交通连接度指数 β
β = E/V β 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

平均连线数目, 是对网络连接性度量[15], 其公式为: (3)
E 式中 β 表示交通网的连结度; 表示交通网中边的 V 数量, 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结数目; 表示交通网

万) 通过ArcGIS10.0 数字化 , (采用北京1954 坐标投影 系统) 建立基础底图; , ②景区 (点) 资料通过查找黔东 南州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景区 (点) 情况和查阅相 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景区点纳入数据收集范围, 记录 村落点空间定位精确到行政村。 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 ArcGIS10.0 空间分析方法, 在文献搜 关书籍来收集; ③在公开出版的正式地图上标注或旅 每个样点空间位置信息、 规模信息等土地属性信息,

中顶点的数量, 即节点数。 β 的取值一般处于 0~3 间,β 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结度越好。

4 结果分析
4.1 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 为深入分析各个县市的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 布均衡状态, 根据地理集中指数公式计算可知黔东 南州旅游吸引物地理集中指数 G =28。为便于对比 研究, 假设 148 个景点均匀分配在 16 个县市, 此时 游吸引物在整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下, 在全州 16 个县市呈现出一定的地理集中性。 的地理集中指数 G′ =25< G , 由此可知黔东南州旅 为进一步检验以上结构, 研究采用测算 Voronoi

集和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法 分析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 并通过 测算 Voronoi 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来验证结果; 采 用区位熵分析法分析黔东南州 “四圈一区” 旅游区 域格局的空间差异, 对比各县市之间旅游吸引物禀 赋差异; 采用交通网络连接度β指数测算旅游吸引 物与交通网络之间的连接程度; 根据核心-边缘理 论分析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特征。 3.2.1 地理集中指数 为深入分析高等级旅游景区 (点) 在黔东南州各市县的空间分布状况, 引入地理 集中指数 G 来精确度量其分布的集中程度[13]。见公 式 : (1)
X G = 100 × ∑ i ) ( 2 i=1 T
N

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的方法。Duyckaerts 的研究 积变异系数为 57% (包括 33%到 66%之间的值) 当 ;
[16] 值为 92% (包括大于 64%的值) 。通过 ArcGIS10.0

表明当点状目标为随机分布时, Voronoi 多边形的面 点状目标均匀分布时, 变异系数值为 29% (包括小 于 33%的值) 当点状目标为集群分布时, ; 变异系数 空间分析方法以黔东南州 148 处旅游吸引物为发生 元, 生成普通 Voronoi 多边形 (图 2) 通过统计每一 , 多边形的面积, 可得其面积的变异系数为 98.75%, 验证了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集群分布态势。 通过点密度命令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 空间上的集聚状态和程度, 结果显示黔东南州旅游 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 “倒凹” 型结构 集聚, 旅游吸引物多集中在东南部的黎平县、 从江 县和榕江县, 以及西北部的丹寨县、 雷山县、 台江 县、 凯里市以及麻江县 8 个县 (图 3) 仅八个县的旅 , 游吸引物数量达到 95 个, 占总数的 64%。

(1)

T N 式中 X i 为市县 i 的景区数量; 为景区总数; 为

G 市 (县) 总数。 G 取值在 0~100 之间, 值越大, 表

明景区在各市县分布越集中; 反之, 则越分散。 3.2.2 区位熵

为进一步考察黔东南州旅游点的空

间结构, 衡量其区位差异, 利用区位熵 [14] 概念分析 “四圈一区” (区) 景点 分布, 其公式为: m M Qi = n i / n i ∑i = 1mi ∑i = 1 Mi

(2)

2013 年 4 月

李亚娟等: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861

Fig.2 The Voronoi diagram of tourist attractions

图 2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 Voronoi 图

Fig.3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spots in Qiandongnan

图 3 黔东南州旅游点分布

4.2 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 从区域空间分布上, 旅游吸引物集中在东南部 和西北部, 且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主。根据当前在助 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 州委提出的 “四圈一区” 的 发展思路, 将黔东南州划分为五个区域即: 以凯里 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包括凯里市、 麻江县、 黄平县 和丹寨县; 以镇远、 施秉为代表的潕阳河山水风光 名胜旅游经济圈; 以台江、 雷山为代表的雷公山苗 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以黎平、 榕江、 从江和锦 屏为代表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以及以岑 巩、 天柱、 三穗和剑河为代表的黔东工业旅游经济 区。根据区位熵公式计算可知, 苗族、 侗族原生态 文 化 旅 游 经 济 圈 的 区 位 熵 最 高 , 别 为 1.46 和 分 1.51, 均大于 1, 圈内旅游吸引物数量相对较多, 且

位熵为 0.86, 黔东南工业旅游经济区区位熵为 0.65, 均低于 1, 旅游吸引物数量和开发程度相对较低; 山 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区位熵仅为 0.49, 景区开发 族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打资源, 都市旅游和 程度低, 发展落后。 从各县市旅游吸引物分布上, 仅黎平县和雷山 县便拥有全州 26.4%的旅游吸引物, 其中黎平县有 21 家, 占黔东南州所有旅游吸引物总数的 14.2%, 其 次是雷山县占 12.2%, 而三穗县仅拥有州级旅游吸 引物一个, 占全州的 0.68%, 其他各县市旅游吸引物 现不均衡状态 (表 2) 。 比重均低于 10%, 各县市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出 从旅游吸引物级别的数量分布上, 黔东南州旅 程度最低 (见表 1) 。由此可知, 当前黔东南州以民 工业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自然风光类旅游资源开发

开发程度高; 以省会凯里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区

表 1 黔东南州 “四圈一区” 旅游吸引物分布区位熵
Table 1 Quotient of loca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n four circles and one area 区域 城市经济圈 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 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黔东南工业旅游经济区 包含县市 凯里市、 麻江县、 黄平县、 丹寨县 镇远县、 施秉县 台江县、 雷山县 黎平县、 榕江县、 从江县、 锦屏县 岑巩县、 天柱县、 三穗县、 剑河县 景点数量 (家) 32 27 56 24 9 比重 (%) 21.6 18.2 37.8 16.2 6.1 区位熵 0.86 0.49 1.46 1.51 0.65



862

资 源 科 学 表 2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
Table 2 Distribution dense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县市 施秉县 凯里市 台江县 天柱县 锦屏县 黎平县 麻江县 从江县 丹寨县 剑河县 黄平县 岑巩县 镇远县 榕江县 三穗县 雷山县 共计 比重 (%) 国家级 2 1 2 0 1 5 1 3 1 0 2 1 1 2 0 27 5 省级 0 2 0 0 4 2 2 1 2 1 0 1 1 1 0 20 3 州级 2 5 7 7 14 2 5 9 8 5 5 10 10 1 3 8 共计 4 8 9 13 21 5 9 9 7 7 13 18 1 5 7 比重 (%) 2.7 5.4 6.1 4.7 14.2 3.4 7.4 8.1 6.1 5.4 4.7 3.4 0.68 12.2 100 - 8.8 9.5 面积 (km2) 1543.6 1306.0 1078.0 2201.0 1601.0 4441.0 1222.0 3244.0 2176.0 1668.0 1486.5 1878.0 3315.8 1035.8 3 0223.2 - 1218.5 940.0 密度 (家/1000km2) 2.59 6.13 8.35 3.18 8.14 4.73 4.09 12.79 4.16 4.19 4.71 2.66 3.92 14.78 4.88 - 0.97 2.77

第 35 卷 第 4 期

12

18.3

13.5

68.2

101

148 100

游吸引物呈现 “瓶颈型” 空间特征, 旅游吸引物以较 低级别的州级旅游吸引物为主, 68.2%, 占 高级别国 家级旅游吸引物略少, 18.3%, 占 而与高级别旅游吸 “两头大、 中间小”“瓶颈型” (图 4) 的 特征 。

平均分布密度水平, 尤其是雷山县, 达到 14.78 家/
2 1000km(表 2) 。

与传统旅游地不同, 从旅游吸引物的类型特征

引物相补充的中等级别省级旅游吸引物数量相对 较少, 仅占 13.5%, 不同级别旅游吸引物的比重呈 从旅游吸引物级别在各县市的分布上, 国家级

上看, 黔东南州以人文类旅游资源民族村寨/镇为 主。通过统计当前 148 个国家级、 省级和州级旅游 景点可知, 将近 75%为人文类旅游景点, 且集中在 类旅游景点占不到 20%, 且主要集中在清水江、 潕 县和从江县。 4.3 旅游吸引物交通结构特征 交通路线作为连接各旅游吸引物的主要途径, 其便捷程度也成为开发旅游吸引物的重要条件。 黔东南州交通受地形限制, 交通类型较为单一, 发 达程度较低。除湘黔铁路从北部过境以外 (主要为 凯里-镇远一线) 各县及各级景区均以各级公路 , 连接。公路交通以各级国道 (320 国道横贯北部, 321 国道途经西南部) 高速公路 、 (G60 沪昆高速横 县, 兰海高速南北向横贯麻江县) 省道为主要 G75 、 贯东北-西部, 夏蓉高速东西走向横穿南部各 G76 苗族和侗族人口较多的黎平县和雷山县, 山水风光 阳河和都柳江沿岸的岑巩县、 镇远县、 凯里市、 剑河

旅游吸引物集中分布在黎平县和雷山县, 省级旅游 吸引物以锦屏县数量最多, 黎平县和雷山县拥有数 量最多的州级旅游吸引物。通过总结各县市旅游 吸引物数量和比重可知,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平均 分布密度为 4.88/1000km , 其中超过该平均分布密
2

度的县市有 6 个, 其中雷山县、 丹寨县、 锦屏县和台

江县的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最高, 远远高于全州的

Fig.4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图 4 旅游吸引物等级规模结构

构架, 密集的县道网络连接各级乡镇, 各级旅游吸 引物也以县道与各县城相连接, “O” 形成 型迂回式



2013 年 4 月

李亚娟等: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863

Fig.5 Traffic route of Qiandongnan prefecture

图 5 黔东南州交通路线

Fig.6 Traffic buffer of Qiandongnan prefecture

图 6 黔东南州交通缓冲区

交通路网结构 (图 5) 。当前黔东南州仅有黎平县有 民用机场, 黄平机场正在建设中。 由于部分旅游景点并不位于交通线路上, 而是 紧邻交通线路周边, 为深入分析各县市、 各等级旅 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的关系, 本研究选取交通线路 周边游客出行意愿步行时间在 10~20 分钟以内的旅

游吸引物, 1~2km 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基于此, 即 研究以县级以上交通道路分布图以 1km 为间隔做 两次缓冲分析, 形成范围为 1km 的一级缓冲区和范 引物的分布情况 (图 6 和表 3) 。黔东南州 84%的旅 围 2km 的二级缓冲区。将结果图层与旅游吸引物

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 得到不同缓冲区内旅游吸

表 3 黔东南州道路缓冲区旅游吸引物分布数量
Table 3 Distribution number of tourism attractions within road buffer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个) 国家级旅游吸引物 县市 施秉县 凯里市 台江县 天柱县 锦屏县 黎平县 麻江县 从江县 丹寨县 剑河县 黄平县 岑巩县 镇远县 榕江县 三穗县 雷山县 总计 道路缓冲区 ≤1km 1 2 1 0 2 3 1 2 0 0 3 0 1 2 0 21 3 道路缓冲 ≥1~2km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2 省级旅游吸引物 道路缓冲区 ≤1km 0 2 0 0 3 2 1 1 0 1 0 1 1 1 0 15 2 道路缓冲区 ≥1~2km 0 0 0 0 1 0 1 0 2 0 0 0 0 0 0 1 5 州级旅游吸引物 道路缓冲区 ≤1km 2 3 4 3 10 2 1 6 3 4 3 3 4 1 59 7 3 道路缓冲区 ≥1~2km 0 1 2 0 3 1 1 3 1 3 0 1 0 4 0 22 2 总计 4 8 7 12 17 6 7 9 7 7 5 11 124 15 1 5 3



864

资 源 科 学

第 35 卷 第 4 期

游吸引物都位于交通路网 2km 缓冲区内, 64%的旅

游吸引物位于交通路网 1km 缓冲区内, 20%的旅 近

西北部各市县, 共计 27 个。根据游客出行意愿, 并 结合黔东南州地形条件和交通线路的环形铺设, 研 究选取国家级旅游吸引物周边步行一小时以内 (直 线距离 5km 范围内) 以及乘车半小时以内的旅游景 区 (点) (即直线距离 10km 范围内) 。基于此, 以国 家级旅游吸引物为旅游中心, 5km 为间隔做两次 以 缓 冲 分 析 , 成 范 围 为 5km 和 10km 的 两 个 缓 冲 形 (见表 4 和图 7) 。
表 4 一级旅游中心地缓冲区旅游吸引物分布数量
Tab.4 Distribution number of tourism attractions within road buffer of first level tourism destination 县市 岑巩县 镇远县 施秉县 黄平县 凯里市 麻江县 雷山县 台江县 黎平县 从江县 榕江县 国家级旅游点 1 2 2 2 2 1 3 1 6 3 2 省级旅游点 0 0 0 0 0 1 2 0 3 1 1 州级旅游点 3 1 1 1 1 1 7 3 7 6 4

游吸引物分布在交通路网 1~2km 缓冲区内, 交通路 网已基本连接黔东南州各类旅游吸引物, 旅游交通 通达度较好。 为测量交通网络的连接程度, 引入 β 指数, 根 据公式 (3) 可知黔东南州交通路线节点间的连接数 目 E =48, 节点数 V =47,β =1.02。研究表明, 黔东 仍处于中低级水平。 南州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 1.02, 吸引物和 80%的省级旅游吸引物均位于交通路网 1km 范围内; 交通路网 1~2km 缓冲区内仅有 7%的国 家 级 旅 游 吸 引 物 和 20% 的 省 级 旅 游 吸 引 物 以 及 22%的州级旅游吸引物, 中高等级旅游景区的交通 关联度和通达度远远高于低等级的旅游景区。 从旅游吸引物级别的分布看, 78%国家级旅游

区。将结果图层与旅游吸引物分布图层进行叠加 分析, 得到不同缓冲区内旅游吸引物的分布情况

1km 范围内, 58%的州级旅游吸引物位于交通路网

从各县市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的关系来看, 省会城市凯里市实现了所有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交 通的连接, 各级旅游景点均位于交通路网 2km 范围 内; 施秉县、 黄平县、 镇远县、 麻江县和三穗县旅游 吸引物数量在全州中比重较少, 但是五县内所有级 别旅游吸引物均位于交通路网 2km 覆盖范围内, 旅 游吸引物的交通通达度较高; 剩余县市旅游吸引物 (92.3%) 榕江县 、 (84.6%) 雷山县 、 (83.3%) 黎平县 、 (71.4%) 天柱县 、 (42.9%) 。 4.4 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特征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 为使区域旅游经济效益 明显提高、 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规模, 区域旅游吸 引物空间结构必须达到高水平均衡阶段, 即形成以 一个中心旅游地或数个职能分异、 互补的次一级旅 游地为核心, 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 “一级旅游中心 地-二级旅游中心地-三级旅游中心地…-旅游 腹地” 多中心纵横交错的网络状空间结构。根据黔 东南州各等级旅游吸引物分布特点, 以已有的一级 旅游中心地, 即国家级旅游吸引物为中心分析各等 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 黔东南州国家级旅游吸引物集中在东南部和 分 布 在 2km 缓 冲 区 内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锦 屏 县

(81%) 台江县、 、 从江县和剑河县 (77.8%) 岑巩县 、

图 7 黔东南州旅游中心缓冲区旅游吸引物分布
Fig.7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spots in tourist center buffer

2013 年 4 月

李亚娟等: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865

10km 缓冲区内共有 8 个二级旅游中心地和 35 个三 布上看, 麻江县、 雷山县、 黎平县、 从江县和榕江县 5

一 级 旅 游 中 心 地 分 布 在 11 个 县 市 , 5km 和

以 “倒凹” 型结构集聚, 以人文类民族村寨为主, 集 中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县市。 (2)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区域分布和等级结 构呈分异特点。当前黔东南州旅游发展 “四圈一 区” 格局的五个区域中, 苗族、 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 经济圈的区位熵最高, 以省会凯里市为中心的城市 经济圈区位和黔东南工业旅游经济区相对落后, 山 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区位熵最低; 当前黔东南州 以民族文化类资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打资源, 苗 族、 侗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相对较高, 都市旅 游和工业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自然风光类旅游资源 开发程度最低; 黔东南州不同级别旅游吸引物的比 重呈 “两头大、 中间小” “瓶颈型” 的 特征, 资源总量 以及国家级和州级旅游资源总量以黎平县和雷山 县最为集中; 同时, 雷山县、 丹寨县、 锦屏县和台江 县的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远远高于全州的平均分 布密度水平, 以雷山县为首。 (3)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交通通达度低, 营 运能力待提高。尽管 84%的旅游吸引物都位于交 通路网 2km 缓冲区内, 但通过交通连接度指数计算

级旅游中心地。从各县市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分 个县的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 阶段, 以一级旅游中心地为基点, 5~10km 范围内 其 均分布有次一级旅游点, 一级旅游中心地的辐射效 应将得到次一级旅游点的响应和补充; 岑巩县、 镇 远县、 施秉县、 黄平县、 凯里市和台江县一级旅游中 心地缓冲区内以低级旅游点为补充, 没有次级旅游 点的带动, 旅游中心结构不够均衡。 从一级旅游中心地缓冲区内附属的中低级别 旅游中心地分布来看, 雷山市雷山镇国家级农业旅 游示范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上郎德村、 麻江县 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下司村、 锦屏县国家级生态博 物馆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隆里村、 从江县国家级 农业旅游示范区小黄村、 榕江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 范区榕江三宝和苗山侗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7 个国 三级旅游地, 其网络状空间结构较为完整和均衡。 家级旅游中心地及其缓冲区内拥有配套的二级和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传统民族地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 治州为例, 通过分析其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特 征、 空间分布差异、 交通结构特征以及中心结构特 征来综合探讨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 弥 补了当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中对旅游吸引物 中心结构特征研究的空白。在研究方法上, 以 ArcGIS10.0 空间技术分析平台为手段, 通过地理集 证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 利 中指数和 Voronoi 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分析和验 用区位熵分析其空间分布差异, 使用交通连接度指 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 并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探 讨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特征。 5.1 结论 (1)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上以 “倒凹” 型结 构呈集群分布。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整体分布 比较均匀的情况下, 在全州 16 个县市呈现出一定的 地理集中性, 通过 Voronoi 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 验证了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集群分布态势;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

可知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 度为 1.02, 仍处于中低级水平; 从交通运载量来看, 黔东南州以县道和省道为主要交通路网, 高速公 路、 国道和铁路仅集中在北部几个县市, 运输路线 的三级公路较多, 一级公路数量有限, 交通营运能 力有待提高。交通通达度较高的三穗县、 台江县、 镇远县、 施秉县和凯里市旅游吸引物开发现状相对 落后, 其交通优势未得到发挥, 而对于旅游吸引物 集聚分布的雷山县和榕江县仅有省道和县乡道相 连通, 运输量小, 通达度较低。 (4)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欠均衡。根 据核心-边缘理论, 雷山县、 麻江县、 锦屏县、 从江 县和榕江县的 7 个国家级旅游中心地及其缓冲区内 拥有配套的二级和三级旅游地, 其网络状空间结构 较为完整和均衡, 其他各县市的旅游中心结构不够 均衡, 仍需要次一级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进行补充 和带动。 5.2 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在优化旅游吸引物空 间结构, 促进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时应注意:

866

资 源 科 学

第 35 卷 第 4 期
c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 49-64. 19 :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4) 772-791. :

(1) “四圈一区” 突出重点, 协调发展。黔东南 州旅游业 “四圈一区” 发展格局的 5 个区域从宏观层 面应相互协调, 既要强调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 区域主体地位, 特别是黎平县的旅游核心县市地 位, 也要强调次一级旅游区域的补充和带动作用, 大力开发城市旅游、 工业旅游和山水旅游活动项目 以配合和支撑民族旅游的发展, 同时带动依托县市 旅游业的同步发展。 (2)利用交通优势, 加强与周边县市联系。交 通通达度较高的三穗县、 台江县、 镇远县、 施秉县和 凯里市应配合区域旅游发展主题, 利用交通优势促 进镇远县和施秉县的山水旅游、 凯里市的城市旅游 以及三穗县工业旅游的发展; 雷山县和榕江县作为 原生态文化旅游的重点县市, 应加强与周边县市的 联系, 构建便利的交通网络, 提高其区域可进入性。 个县市拥有一级旅游吸引物, 为促进各县市旅游中 心结构的完整和均衡, 在国家级旅游吸引物的辐射 带动下, 应加强周边次一级旅游景区设施的配套和 补充。在均衡和提升旅游吸引物级别的同时, 应配 合同一区域内中高级别旅游吸引物的发展方向, 特 别在旅游定位和整体特色方面相一致, 达到一级旅 游地对次级旅游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Paul E. Lovingood Jr, Lisle E. Mitchell. A regional analysis of

[ 3 ] Dredge, Dianne.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 Annals [ 4 ] Sophie Masson,Romain Petiot. Can the high speed rail reinforce

tourism attractiveness? The case of the high speed rail between 29 (9) 611-617. :

Perpignan (France) and Barcelona(Spain)[J]. Technovation, 2009, [ 5 ] 吴必虎, 唐子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 [ 6 ] 张永平, 吴健生, 黄秀兰, 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 等. (点) 空 [ 7 ]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 66 (2) 257-266. : 间结构分析[J]. 资源科学, 2011, (9) 1799-1805. 33 : 4A 级旅游区 (点) 为例[J]. 人文地理, 2003, (1) 1-5. 18 :

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 8 ] 黄远水, 陈钢华, 伍弦. 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 (7) 1195-1199. :

国家 3A 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 经济地理, 2010, 30

(3) 强化一级旅游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 11

[ 9 ] 毛小岗, 宋金平, 于伟. 北京市 A 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 [10] [11] 化[J]. 经济地理, 2011, (8) 1381-1386. 31 : 戴学军, 丁登山, 林岚. 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 席建超, 葛全胜, 成升魁, 旅游资源群: 等. 概念特征、 空间结

构聚集分形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 (12) 2189-2200. 29 :

构、 开发潜力研究—以全国汉地佛教寺院旅游资源为例[J]. 资 源科学, 2004, (1) 91-98. 26 : 胡海胜, 王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分析[J]. 地理 谢志华, 吴必虎. 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

[12] [13] [14] [15] [16]

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3) 109-112. 24 : 科学, 2008, (6) 748-753. 28 :

黎筱筱, 马晓龙, 吴必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极其动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Duyckaerts C,Godefroy G.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力机制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5) 120-124. 20 : 2008.

[2]

(3) 301-317. :

South Carolina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9, 16

Douglas G Pearce. Tourist districts in Paris: Structure and fun-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s[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2000, (1) 83-92. 20 :



2013 年 4 月

李亚娟等: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867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LI Yajuan1,2, CHEN Tian1, WANG Jing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attractions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This analyzed 148 tourism attractions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and utilized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 found that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index G is 28, bigger than G’and represents a certain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mongst 16 counties. The Voronoi polygon verifies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s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98.75%.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Four circles and one region’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divides the area into five areas. Tourism attract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ecological cultural tourism economic circle, whil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 urban economic circle, industrial tourism economic region and scenic attraction tourism economic circle are backward. The connection index of tourism attraction and traffic network reached 1.02, a low level, even though 84% of tourism attractions lie in the 2 km of the traffic network. The tourism central place structure is unbalanced, and a‘First level tourism destination - second level tourism destination - third level tourism destination’ multicenter network has not formed. Problems include dependence on tourism resourc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adapt diverse market demands; a relative scarcity of superior resources whereby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tourist spots number fewer than prefectural tourist spots; an un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s; low and unbalanced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unrevealed tourism features. Key words:Qiandongnan prefecture; Tourism attraction; Spatial structur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Location entropy; index; β Voronoi polygon





  本文关键词: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8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8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