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和DPSIR模型的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模拟研究——以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本文选题:旅游环境承载力 切入点:系统动力学 出处:《林业经济》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DPSIR理论构建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对未来不同发展情景模式下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仿真试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现状延续型、旅游发展型和保护开发并重型情景下,游客数量增长不受限制最终都会导致游客满意度下降;第二,游客数量增长会对水体承载力和固体垃圾承载力带来压力,游客心理承载力和湿地面积承载力还会陷入"两难"境地;第三,除保护开发并重型情景,现状延续型和旅游发展型情景下水体承载力和固定垃圾承载力都会超载。据此,提出严格观测并控制游客数量、加强湿地旅游环境污染处理力度、增强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等政策建议。
[Abstract]:Based on DPSIR theory, the dynamic model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wetland park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imulation test of 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jiang Estuary National Wetland Park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cenario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Vensim software.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status quo continu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growth of tourists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a decrease in tourist satisfactio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tourists will put pressure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body and solid waste, and the 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ts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etland area will also be in a dilemma. Both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body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fixed garbage will be overloaded 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ntinu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strictly observe and control the number of touris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treat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wetland tourism. Enhance public awarenes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othe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武夷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研究”(编号:15JBY129)
【分类号】:F592.7;TU98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钰祺;吕东珂;;北戴河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3期
2 王辉;林建国;周佳明;;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韩照祥;朱惠娟;石凤;;连云港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学判定[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曾琳;;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王晓燕;李芳芳;;长阳清江水利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6 田宏;孙玉军;;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在景区规划中的应用——以武汉大富庵旅游地为例[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年04期
7 赵志友;冯城城;周家婷;刘鸣鸣;;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8年01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世栋;高峻;;崇明岛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环境管理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秀平;翁钢民;;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张义平;陈琳;;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操勤;查良松;;天柱山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张蓝青 李明;旅游环境承载力解析[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袁宇杰;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翁钢民;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辉;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4 刘伟;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乃意;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2 李雪飞;峨眉山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张继辉;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艳秋;山水型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华春;基于物元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赣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6 曾辉;遗产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正涛;基于云模型的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陈丹;都江堰市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丽娉;新罗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10 何炼;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9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0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