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2 17:31

  本文关键词: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核心资源和技术,可以通过旅游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旅游信息发布情况、旅游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旅游应急与在线监督水平等层面得到体现。

表3

系统层因素层

旅游经济水平智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水平

C1.C2.C3.C4.

5结语与建议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系统

说明

反映旅游业经济总体规模反映旅游业对就业市场影响反映旅游业整体接待规模反映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反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特点反映商业旅游资源吸引力水平

指标层旅游经济总量旅游行业就业人口接待游客数量旅游外汇收入

C5.旅游资源级别C6.旅游资源类型C7.国际会议展览数量C8.星级酒店数量及床位数量C9.餐饮服务数量及级别C10.购物设施数量C11.娱乐服务设施数量C12.公共交通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C13.航空港旅客吞吐量C14.政府信息系统使用率C15.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C16.天气及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C17.在线投诉处理率

C18.旅游信息、知识在线发

布情况

C19.旅游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反映旅游区综合接待服务能力反映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水平反映长途旅客接待能力反映政府信息化管理水平反映餐饮管理信息化水平反映突发事件信息处理与发布能力反映旅游在线监督处理能力

在线发布景区相关信息,反映政府与公共旅游信息共享及互动情况反映旅游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旅游信息服务管理水平

4.4

智慧旅游功能应用与创新体系建设

智慧旅游的应用功能涉及到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在每一方面都涉及到旅游信息的发布、传输、接收、管理、数据挖掘、辅助决策、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从智慧旅游体系的应用现状与创新潜力层面分析,可以分为智慧旅游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创新环境和智慧旅游应用现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可通过表4所示指标体现。

表4

系统层因素层

创新主体水平

本文较为全面地回顾、总结、分析和界定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内涵,多层次分析了智慧旅游的建设内容、发展意义以及可能遇到的发展瓶颈和风险,并提出了全面建设与发展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和评价指标。本指标体系希望能够将智慧旅游的宏观环境与发展现状相结合,既涉及与智慧旅游直接相关的指标对象,也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建设发展指标;指标体系的设计还考虑到智慧旅游快速发展中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创新性地将智慧旅游创新动力纳入到本指标体系中,希望增加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预测性,使其更具现实引导意义。对建立科学全面的智慧旅游评价标准和规范,丰富完善智慧旅游理论研究体系,促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发展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然而,目前在智慧旅游发展研究和评价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难题有待攻克。首先,针对旅游行业信息化的数据较为有限,大部分统计资料中缺少相关数据,不同地区、景区数据的统计口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影响了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准确性;此外,智慧旅游发展评价指标系统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之作出调整。因此,构建全面、成熟、开放的智慧旅游发展评价指标系统仍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

旅游学刊,2012,27(5):66-73[2]IBM.智慧城市在中国[EB/OL].(2007-12-04).http://

www.ibm.com/smarterplanet/cn/zh/sustainable_cities/ideas/in-dex.html[3]钱大群.智慧地球赢在中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EB/OL].

(2010-01-12).http://www.ibm.com/smarterplanet/cn/zh/overview/ideas/index.html?re=sph[4]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

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2):127-132

.全球科技经济瞭[5]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

望,2011,26(4):49-59[6]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

察,2010(3):140-146

.杭州:浙[7]王宏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D]

江大学,2004[8]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

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旅游科学,2006,20(3):[9]乔玮.手机旅游信息服务初探[J]

67-71[10]邵琪伟.我国将用10年时间初步实现“智慧旅游”[EB/OL].

(2011-07-12).http://www.gov.cn/jrzg/2011-07/12/content_1905019.htm[1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

旅游”体系研究[C]//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55-68[12]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

2012,27(2):5-6

智慧旅游发展创新动力系统

说明

反映智慧旅游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情况反映受高等教育者对旅游创新的支持力度反映从业人员使用智慧旅游的潜力反映消费智慧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移动终端旅游信息服务种类和数量,反映移动旅游信息产品的开发水平反映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个性化定制组合能力

反映智慧旅游相关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反映政府发展智慧旅游支持及引导力度反映智慧旅游创新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环境反映社会环境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情况反映信息技术在旅游经营中的应用水平

智慧旅游发展应用与创新体系

指标层

D1.信息行业从业人员比例D2.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D3.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素质D4.旅游消费者素质D5.智慧旅游移动应用程序数量

创新成果水平

D6.新兴旅游方式、产品比率D7.旅游线路个性化选择率D8.智慧旅游相关专利成果D9.旅游信息化政策情况D10.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D11.文化创意产业GDP比重D12.知识产权保护情况D13.旅游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D14.旅游服务网上预订率

智慧旅游创新环境智慧旅游应用现状水平

D15.景区信息服务平台成通过点击率、满意度、参与度反映已

有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水平熟度[20]

D16.景区监控传感器安装率反映景区智能监控水平

[13]GLCINBYKZKAN,BUSEERGN.Intelligentsystemappli-cationsinelectronictourism[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

2011(38):6586-6598[14]盘红华.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讨

[J].生产力研究,2008(15):87-88,139

.[15]党安荣,张丹明,陈扬.智慧景区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

中国园林,2011(9):15-21

.中国旅游报,2011[16]鹿晓龙.智慧旅游搞不好就纸上谈兵[N]

-07-01(2)

[17]ULRIKEGRETZEL.Intelligentsystemsintourism:Asocialscience

perspectiv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1,38(3):

757–779

[18]常文英,刘冰.网络环境中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援助模式与策略

J].情报杂志,2011,30(5):152-155,123研究[

[19]钟栎娜,吴必虎.中外国际旅游城市网络旅游信息国际友好度

J].旅游学刊,2007,22(9):12-17比较研究[作者简介:杜鹏(1982—),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讲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信息化、生态旅游。杨蕾(1985—),通讯作者,女,江西吉水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上接第43页)

献程度。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节能减排系统建设作为降低工业发展能耗需求的重要举措,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可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循序渐进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支持一批面向产业集群、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降低集群内中小企业使用信息化服务平台的门槛。

参考文献:

.中国工业经[1]金碚.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

济,2012(5):5-17

[2]李天舒.经济发展新阶段辽宁产业创新与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3]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

J].经济研究,2012(11):4-17在增长水平[

[4]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与政策[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5]辜胜阻.让绿色经济成为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引擎[N].中国经

济时报,2012-10-11(A05)作者简介:李天舒(1964—),女,湖南双峰人,,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考试资料、IT计算机、人文社科、党团工作、word文档、行业论文、文档下载以及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_杜鹏_图文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2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