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投稿:夏脪脫
第26卷第12期2012年12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6No.12Dec.2012文章编号:1003-7578(2012)12-203-06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程序表 注:1、各学院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严格按照《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程序表》规定的时间召开专门会议(上半年6月10日、下半年12月10日之前),完成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研究生学位审核与授予工作。2、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2. 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3. 在用分数表示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分…
第26卷第12期
2012年12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6No.12Dec.2012文章编号:1003-7578(2012)12-203-06
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欧阳正宇1,2
(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兰州730070)*
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应用昂普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
具体分析了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许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丝绸之路相关景区点的结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宣传的渠道和方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相应的保障机制,实现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识码:A
1
19世纪70年代,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先后7次考察中国后,在其《中国》一书中,将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即中亚的阿姆河及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交通路线,称为
据史书记载,在我国境内,按照不同历史时段和不同地域分界,曾经有数条以丝绸命名的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文中所讨论的是西北丝绸之路,即汉武帝时张骞出长安过河西走廊入新疆出师西域后到达中亚的这条线路。
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质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丝绸之路既是西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概念,又是一种具有强烈西北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是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向海外重点推介的15条黄金线路之一,也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国际旅游市场着力推介的世界级旅游线路产品之一,丝路旅游完全可以成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但丝绸之路旅游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沿线各省区旅游业投资规模低、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形象不鲜明等问题制约着丝路旅游的发展,产品本身对旅游业发展的纽带作用也远未发挥。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区的客源流失比例高达40%-70%,真正完成全线产品购买的游客不足总数的20%[1]。目前丝路旅游开发侧重沿线历史古迹和山水风光,且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人流多而现金流不大,旅游产业链短。如世界遗产地莫高窟景区,游客从进到出大约1.5-2个小时,基本没有参与性活动项目。
[2]据统计,敦煌市2010年旅游总收入14.05亿元,同比增长98.08%。而同是世界遗产地的云南丽江,旅
[3][4]2006年达到40亿元。比较而言,游总收入在2002年就己经达到22.6亿元,敦煌的旅游产品不仅设
整合、推广以及配套服务存在缺陷,对其文化底蕴的发掘也缺乏深度,使得丝路旅游现状与其丰厚的文计、
化旅游资源极不相称。
因而,提升丝路旅游的文化内涵,让丝路旅游向纵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发展,成为增强丝路旅游深层次文化吸引力的必然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关注,更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成为许多景区景点提升其产品文化品位、拓宽旅游项目、增强旅游体验的有效途径。如刘三姐民歌之于桂林,昆曲之于周庄,纳西古乐之于丽江,皆因非物质文化*收稿日期:2011-11-14;修回日期:2012-1-5。
基金项目:2010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欧阳正宇(1968-),女,湖南郴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E-mail:xxfzoy@163.com
遗产的加入提升了原有旅游产品的质量,成为这些地方旅游的新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
[5]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的乡风民俗,造就了蕴藏丰富、品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以往的旅游产品设计中却没有给予足够
已有的丝路旅游产品更多关注和利用有形资源或文化的物质层面,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的重视,
形的物质文化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来提升丝路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也通过旅游业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应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2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昂普(RMP)分析
昂普(RMP)分析是我国学者吴必虎针对区域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
[6]的创新性旅游产品的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文中借鉴RMP模式对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
以期对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表1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统计2.1资源品质
Tab.1Numberofthe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alongtheSilkRoad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
省民间传统传统传统曲传统体传统传统传统民合展的基础。一些学者曾对西北地区丝
育游艺绸之路沿线10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份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艺与杂技美术技艺医药俗计了评价和分析,得出结论,决定丝绸之85105165444陕西路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主要份额是潜力36654561743甘肃竞争力,其中旅游资源禀赋占有最重31127宁夏
[7]4652437411147青海的比例。丝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
5114133513954新疆产旅游资源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195合计2.1.1种类全,等级高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统计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表2丝绸之路沿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统计布第一批
表作
85(2006年)88(2008年)91(2011年)264甘肃绸之路上的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
31(2007年)31(2009年)62宁夏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花儿、中国剪纸、33(2006年)69(2007年)48(2009年)148青海格萨(斯)尔、玛纳斯、呼麦、热贡艺、108(2007年)100(2009年)208新疆、、、11,术西安鼓乐藏戏麦西热普等项978合计
占到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资料来源:根据各省政府公报统计
的34%。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采取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五级名录体系。丝绸之路五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95项(表1),省级项目978项(表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丝绸之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
[8]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型,丝绸之路上这十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
部拥有,这就为开发类型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1.2文化底蕴深厚
人们常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作民族文化的
2.1.3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荟萃、交融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西戎、月氏、乌孙、匈奴、氐、羌、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
逐步形成多民族长期共存的局面。在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丝等族先后驻足,
路上有14个民族的近八十项遗产被列入其中,有些遗产还为多民族所共有,如花儿,流行于丝绸之路9个
这些民族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是他们都用汉语演唱花儿,体现出丝路上民族中间,
民族亲和、兼容共存的内在精神。
丝路上的非遗还体现着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原汉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等都在丝路留下了它们的痕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搭配,可以开发出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要的、实现游客旅游效用最大化的旅游产品。
2.1.4地域特色鲜明
地方性是诱发旅游活动的重要元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征。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根植于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之中,相应的,地域文化往往也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地域状况、文化特色或民族风情。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着西部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是丝绸之
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有力见证。如甘肃的西王母信俗、青海的青海湖祭海、路特定区域人们创造历史,
陕西的药王山庙会,这些节会中的祭祀仪式、民俗乐舞、游戏竞技、保留着人类童年意识的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等,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广大劳动人民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审美兴趣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节会活动之中,特定的节俗形成具有鲜明丝路地域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2.1.5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体验空间大
《时代》美国周刊(1999年第12期)和《未来学家》杂志都曾经预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一个
[9]经济的大舞台
[10]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以全方位适应现代旅游消费。即随着现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生活
水平的提高,参与性强、能够亲身体验以及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者的追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各类型中,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民俗节庆类资源都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而这类资源正是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民众调剂生活、舒缓身心的重要手段,本身就有很强的娱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性、大众性这一根本特质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必然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和体验型。如蒙古族那达慕节、锡伯族西迁节、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等节庆活动,游客现场观赏,极易受到感染,乃至形成渴望参与、体验的动机,进而在这种差异性、非常态的文化情境中获得身体、心灵、情感以及智力的独特体验。
2.2市场分析
今天,无论是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都逐步表现出一种趋势,即旅游需求,已从单纯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向着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的结构,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着多数普通大众旅游者转古迹,
变;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着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旅游转变;旅游者的旅游
[11]范围,已从短暂的停留向着较长时间停留的方向转变。在这些转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正以展示
人类文明的精神历程和指引回归精神家园的途径,逐步成为生命力旺盛的新兴旅游项民族历史的瑰宝、
目。为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市场前景,作者借助第十一届香巴拉艺术节举行期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市场调查为题,于2010年7月下旬,在甘肃临潭各旅游景区,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被调查者中,男性123人,女性72人,年龄集中在18-55岁之间,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或本科,职业以青年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业员工为主。
从调查结果看,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较高,这主要跟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宣传报道有关,同时也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客源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大多数游客是持赞成和支持的态度,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内涵,有助于塑造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但不赞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人数也占
到调查人数的33%,如果加上立场中立的人,则比例达到51%。这部分游客普遍的担心是旅游开发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舞台化,甚至庸俗化、赝品化,会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本来的民淳俗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是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同时调查还显示,游客对旅游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类型和内容知之甚少,这恰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丝路旅游中相对欠缺的一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开发中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深度挖掘丝绸之路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3产品开发
昂普理论将产品作为中心。产品是在充分分析资源特性和市场选择下,通过整合与创新旅游地的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外环境因素,从多样的旅游对象中依据市场
[12]充分考虑外部时空组合,划分具有针对性、独特性的项目和内容。导向、
根据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R-P关系),可以将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划分为资源-产
[13]品共生型、资源-产品伴生型和资源-产品提升型三种模式。R-P共生型即直接利用,这类资源本身
品味较高,有形载体物质化,不需要进行大规模开发,即可将现实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持其原生态的基础上,直接开发形成一种文化旅游产品。传统舞蹈、戏剧、曲艺、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型的非
具有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和商品型资源倾向,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际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上,丝绸之路上的夜光杯雕、保安腰刀、民间绣活、剪纸艺术都已经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
R-P伴生型如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以及民俗服饰等,这类资源属于辅助型旅游资源,可与其他物质类和非物质类资源整合开发,充实产品的内容,提升产品的主题。如流传于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宝卷是在唐代
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民间艺人在吸收和沿袭了敦敦煌变文、
地方化和民间化,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其内容主要反煌佛经结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
映了当地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
R-P提升型如民间信仰、民俗节日等,这类资源属于深层型旅游资源,需要发掘其内涵,对资源进行提炼出具有强烈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并将其进行加工放大,开发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如丝路上许多整合,
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朴的原始信仰遗风,以崇拜、祭祀、占卜和傩舞等形式传承,这些活动常常是这些民族民俗节日的主题,充满着神秘性。青海省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会,是当地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
纳顿节中,锣鼓狂欢、傩戏表演、上坟祭祖、祭祀占卜与
[14]合,表现了独特的节日特色。这类在民众中有广泛影响且有着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的节俗活动,只要
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剔除其迷信的成分,挖掘出内容健康向上、参与性强、为游客喜闻乐见的项目,突出其娱乐性,就能够使丝路旅游更加丰富多彩。
3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总体构想
目前,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主要有三种: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庆活动,如甘肃西和乞巧文化旅游节、新疆库车旅游美食节、青海国际唐卡艺术及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专题旅游活动,如青海同仁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之旅、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如西安西市大唐博物馆、兰州秦腔博物馆等。这些项目为丝绸之路非物质
主要问题是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旅游活动的扩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开发过程中问题和缺陷仍然存在,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系统规划、旅游开发较为零散;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狭窄等。如分布在甘肃陇东地区的香包绣制技艺,题材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
其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
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玩用。但现在香拙工艺,
包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大多
针对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总体产的旅游开发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开发构想。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丝路相关景区点的结合。作为辅助型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
应加强与其周围相关景区,特别是在丝路上已有一定知名产单独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较强吸引力,
度,自然景观优美或独特的景区相结合,以文化培育景区,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形成互动效应,增强其旅游吸引力,如一些景区开发的实景舞台剧是值得借鉴的一种非遗旅游开发模式。
(2)增强旅游宣传的渠道和方式,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与氛围。针对游客对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较弱的现状,完善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制作多元化、个性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书
建立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网站,突出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鲜明的地方特色籍以及音像制品,
及其旅游结合的独特方式,并辅以在线观赏等形式,展现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象。还可借助民间艺
民间艺人评选、民间节庆等旅游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术赛事、
(3)建立相应保障机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是保护第一,旅游开发应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手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这就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政府作为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倡导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在法律制定、资金投入、旅游规划等方面应起重要作用;专家学者要深入挖掘丝路非遗文化内涵、对非遗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旅游企业则从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客源,开发参与性、体验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多元性需求。
4研究展望
通过对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品质、市场前景、产品转化适宜性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多、品位高、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而当今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者对丝绸之路旅游产品选择偏好的变化,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潜力,具备资源向产品转化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处于文化变迁之中濒临消亡的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第一是国际社会始终强调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关注其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更要突出其社会效益。就
旅游开发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丝路非目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状而言,
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而,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今后的发展应运用
遵循特色性开发及保护为主等原则,立足于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保护性开发理论,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寻求一种适宜于丝绸之路旅游协调发展的多形式、多功能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林红,N].华东旅游报,2005-11-22.李树民,高煜.西部丝绸之路旅游需要深度开发[
[2]敦煌市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收入创历史新高[Z].敦煌网,2011-01-14.
[3]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37.
[4]罗冰清.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巴黎,2003-10-17.
[6]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7]张永锋,2009,23(10):194-200.杜忠潮.西北地区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05)18号附件.
[9]吴文智,.旅游学刊,2003,18(6):66-70.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
[10]马勇,1999:27.舒泊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1]陈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推广[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04.
[12]王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166-170.吕君.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J]
[13]吴必虎,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43.余曦.旅游规划原理[
[14]马成俊,J].西北民族研究,2007,54(3):18-鄂崇荣,毕艳君.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对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30.
AnanalyticframeworkofRMPfor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SilkRoadtourism
2OUYANGZhengyu1,
(1.Schoolof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2.SchoolofTourism,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P.R.China)
Abstra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animportenttouristresourcesinSilkRoad.ApplingRMPtheory,wedetaillyanalyzed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tourismdevelopment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SilkRoad.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SilkRoadtourismhasbeenmakenprogressrapidly,buttherestillexistedmanyissuesonthewayofdevelopmentthough.Soweshouldstrengthenthecooperationi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productsandtouristattaction,enhancevariouschannelsofdrumbeating,buildsafeguardmecha-nisms,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SilkRoadtourism.
Keywords:SilkRoad;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products
第26卷第12期2012年12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6No.12Dec.2012文章编号:1003-7578(2012)12-203-06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第26卷第12期2012年12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6No.12Dec.2012文章编号:1003-7578(2012)12-203-06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第26卷第12期2012年12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6No.12Dec.2012文章编号:1003-7578(2012)12-203-06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5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