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共生的研究述评
本文选题:旅游共生 切入点:旅游空间共生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9期
【摘要】:旅游共生是一个具有时空耦合的复杂社会现象,与其他的单一产业共生具有很大区别。30年来,国内外有关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空间共生、旅游产业共生和旅游利益共生三个方面,研究成果获得了一些共识。虽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水平,未来应在旅游共生内涵思辨、旅游共生机制讨论、旅游共生培育路径探索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Abstract]:Tourism symbiosis is a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with space-time coupling,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single industry symbiosis.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tourism symbiosis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focus on tourism spatial symbiosis. Although the researc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t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level.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symbiosis and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 symbiosis. Tourism symbiotic cultivation path explo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intensified research.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系;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机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2BJY128)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红色旅游共生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韶山为例” 湖南省情决策咨询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及区域效应研究”(编号:2013BZZ110) 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永州旅游商品的开发及营销研究”(编号:永科发2012年9号)
【分类号】: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艳芳;梁海燕;;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产业竞合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马勇;何莲;;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张健华;余建辉;洪元程;;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徐虹;李筱东;吴珊珊;;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旅游开发及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08年05期
6 周大鸣;论城市多元文化的共生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唐仲霞;马耀峰;魏颖;;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共生关系检验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年04期
8 毛长义;张述林;田万顷;;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9 谭晓静;;共生与共赢: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3期
10 纪金雄;;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琦;李开;;协同营销国内外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涂玮;;基于区域空间关系分析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战略——以灵璧县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岳晓娜;毕静;;基于战略联盟形式的旅游景区竞合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4 任俊英;吴江;;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5 罗湖平;朱有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共生机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何海斌;王荣林;;共生理论视阈中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黄桂芝;陶晓波;;购物中心的商户关系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谢正磊;韩顺法;管卫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开发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10 沈运红;王恒山;;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共生模式及其特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星;;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交通规划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传华;曹靖;陈彩虹;张宏磊;田谆君;王岚;;宁镇扬旅游区域合作的基础及其战略[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辉;杨兆萍;;跨国旅游合作驱动因素研究——以新疆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郭文;;异质同类型影视主题园旅游开发“共生”与“内生”模式研究——基于对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与横店影视城的调查[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吴丙山;袁进义;罗军;;我国藏区旅游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6 徐光华;;企业共生战略实现路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志红;周永章;;政区交界带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视野[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8 刘德谦;;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当前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难点与机遇[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永文;张安民;;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浩;罗浩;;基于伯特兰德均衡和智猪博弈的寡头景区竞合策略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念;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生态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晓;企业产品服务系统价值流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7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小鹏;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音;浙江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庞会敏;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4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宾丽;池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市场预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坤跃;基于生活方式类型的影视基地游客满意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文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路月雷;石河子与沙湾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陈健平;基于两岸“三通”初步实现的闽台旅游合作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白如山;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雷;邢燕;;城市景观中的水景设计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2 丁自峰;;北方城市居住区水景地域性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3 刘沛林 ,卜华白;金融共生理论及其实际运用价值——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高君;程会强;;自主实体共生模式下企业共生的博弈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9期
5 韩丽莉;;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景的应用[J];北京园林;1999年01期
6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7 张佑林;张f^;;三亚城市文化定位与规划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8 弓志刚;原梅生;;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创新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01期
9 赵万民;对巴渝历史古镇保护的区域性认识[J];重庆建筑;2003年04期
10 余美珠,李爽,袁书琪;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刚;中国旅游学研究探源——兼述《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2 王秀中;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框架——谢彦君《基础旅游学》评介[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0期
3 文涛;现代旅游学研究的新进展——介绍《现代旅游学导论》[J];思想战线;1996年01期
4 张广瑞;关于旅游学研究的一些想法[J];社会科学家;1990年01期
5 陈宗海;旅游学研究浅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王旭科;张宪玉;;重视旅游学学科范式的建构[J];旅游学刊;2010年11期
7 马宝建;;走行:旅游学的逻辑起点[J];旅游论坛;2010年05期
8 董观志;;旅游学创新发展的基本问题[J];特区经济;2007年05期
9 武虹剑;谢彦君;李仲广;王娟;;我国旅游学定量研究进展及评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殷炜琳;;旅游学基础理论研析[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弘;;旅游学的学科发展之初探——混沌学的视角[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2 谢彦君;;旅游的三副面孔——政府、学界、业界解读旅游的不同立场[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5 陈德广;;从旅游学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6 韦志慧;;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孙喜林;林婧;;基于“独有性”的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本质探究[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毛端谦;刘春燕;;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述评[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邹树梅;;攀登永无止境 友谊地久天长——记“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10 韩露;;刍议旅游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进程[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静鸥 张微;中国旅游学科必须走出目前的尴尬处境[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金陵邮苑别样红[N];中国集邮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董亚娟;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与城市目的地响应耦合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承磊;我国城市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4 陈露;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易伟新;近代中国第一家旅行社[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晓华;旅游者伦理悖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玲玲;民族地区旅游客源地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佑印;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嘉颖;傣族佛寺园林环境艺术之旅游环境营造[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3 邵林静;旅游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夏凌云;从旅游高等教育角度谈旅游学科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申琴;旅游影响下的天龙屯堡地戏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艺;明代旅游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傅显进;由关注客体到主体参与的旅游真实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8 殷静;入境外国游客在中国20个城市的时空分布与行为特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银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旅游业的兴起[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琪;完善我国旅游投资管理的对策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667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6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