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的旅游效应及其对遗产保护的影响——来自中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经验证据
本文选题:世界遗产 切入点:旅游人数 出处:《经济管理》2017年09期
【摘要】:世界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之间关系的衡量,关键在于遗产的人数效应和收入效应,然而,鲜有学者分析和比较这两者的差异,以及其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影响上的异同。本文以中国大陆各省市为例,采用1999—2014年共16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世界遗产对旅游的影响,主要发现:(1)世界遗产对国内旅游人数的影响略低于其对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但对入境旅游的人数效应显著高于其收入效应。从其对旅游的整体影响来看,世界遗产的总人数效应略高于世界遗产的总收入效应。(2)将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收入效应较高,而自然遗产的人数效应较强。(3)进一步分析发现,不管是总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或是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对入境旅游的人数效应高于其对国内旅游的人数效应,而世界遗产对入境旅游的收入效应低于其对国内旅游的收入效应。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和价值效应在影响效力上有所不同,同时,对遗产客源结构、产品调整及遗产保护等均存在一定的启示,本文结合研究结果对此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Abstract]:The key to mea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 heritage tourism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lies in the number effect and income effect of heritage. However, few scholars hav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Taking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mainland China as an example, using panel data from 1999 to 2014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World Heritage on tourism, it is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World Heritage on domestic tourism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n domestic tourism income.However, the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m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ts income effect.In terms of its overall impact on tourism, the total population effect of the world heritage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total income effect of the world heritage. (2) the world heritage is divided into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come effect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higher.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whether it is the total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or natural heritage, the number effect of world heritage on inbound tourism is higher than that on domestic tourism.The income effect of World Heritage on inbound tourism is lower than that on domestic tourism.The abov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and effect and value effect of the world heritage are different in the effect of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heritage source, product adjust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etc.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F592;G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展斌;;合理开发文化遗产 创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6期
2 谢桂花;;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城市精神——谈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3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国外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06期
4 李春霞;彭兆荣;;国家遗产体系的建构——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年04期
6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年05期
7 李娟;郝志刚;;区域性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基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的发展及其经验[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赵红梅;;论遗产的生产与再生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径伟;郭晴;;当前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01期
10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勇;;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保护遗产 人人有责[N];云南日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应将大运河视为系列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陆建松;什么是应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观[N];文汇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文博;中意文化遗产中心项目顺利启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记者 李佳鹏;《国家遗产名录》不设终身制[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苏荣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N];学习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香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兼任教授 徐苹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生态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陈昌笃;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梅宝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N];周口日报;2006年
10 李韵;关注“二十世纪遗产”保护[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敬华;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赖金凤;广东省河源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程明凯;南京青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崔梦梦;海上文化线路“登州海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储小丽;道教文化遗产活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徐雪;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蕾;城市化进程中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8 张馨元;新乡市区文化遗产综合开发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邓姣;长江三峡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10 唐巧;风景区河流廊道遗产体系构建[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27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2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