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旅游适应性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11:27

  本文选题:城市规划 + 旅游适应性 ; 参考:《经济地理》2014年09期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催生并壮大了城市旅游流,以游客为主体的旅游流继而对城市系统各个要素产生了结构性的冲击,传统城市规划已表现出诸多旅游不适应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游憩"向"旅游"的功能转变、"居民"向"游客"的主体转变、"空间"到"形象"的目标转变,同时还应建立城市规划旅游适应性的供需、耦合和管控三大长效机制。天津在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的旅游适应性对策是要在深入研究旅游流移动及空间需求客观规律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并保证城市旅游用地的专项规划和布局,进而构建适应旅游的服务设施和交通支持体系,塑造面向客源市场的城市品牌和形象。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has given birth to and strengthened the city tourism flow, the tourist as the main body then has the structural impact to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urban system,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has shown a lot of problems of tourism inadaptabilit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hange the function of "recreation" to "tour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s" to "touris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to "imag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urban planning tourism adaptability. Coupling and control of the three major long-term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tourism adaptability countermeasure of urban planning is to establish a perfect urb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study on the objective laws of tourism flow movement and spatial demand. It also ensures the special planning and layout of the urban tourist land, and then constructs the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ransportation support system to adapt to the tourism, and shapes the city brand and image oriented to the tourist marke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B1235)
【分类号】:F592.7;TU9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论发展城市旅游对城市规划的要求[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勇;面向城市旅游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3 姚华松;;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十个问题[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4 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6期

5 章锦河,张捷,李娜,梁琳,刘泽华;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6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7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8 周建明;岳凤珍;;试析城市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S1期

9 刘荣;;重读《马丘比丘宪章》[J];城市观察;2013年01期

10 徐虹;;供需环境变化对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内涵的影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论发展城市旅游对城市规划的要求[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章锦河;李佳佳;陈冬冬;;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5 颜磊;许学工;章小平;;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马丽君;孙根年;;江苏省国际国内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及成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7 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8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9 李会宁;;试分析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2年14期

10 俞金国;王丽华;;大连建成区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继刚;;走向元人居与元城市化,推进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献给我国城市规划新世纪开端的第一个十年(三)[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永明;魏鹏;;论新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核心领域的构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杜嫣;汤傅佳;潘莉丽;;旅游城市化的内涵与演化机制研究[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剑峰;;乡村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整合模式研究[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赵兵;;区域城市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耦合性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权佳;李洪远;;城市旅游规划基本问题探讨[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赵冰;基于场论的物流生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丽;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哈尔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晶晶;青岛城市旅游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殷小林;重庆市休闲空间布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潇;基于景观美学的城市森林景观营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郭丽;长沙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晓磬;长沙城市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柯贞;西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2 周世军;周勤;;政策偏向、收入偏移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3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年03期

4 邹再进,罗光华;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刘桂庭;意大利的名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5期

6 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2期

7 刘奇志,肖志中,胡跃平;城市景观体系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0年05期

8 吴必虎;《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述评[J];城市规划;2001年04期

9 陈勇;面向城市旅游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10 朱小雷;一种地域性城市设计的研究思路[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娟;山岳型旅游地旅游城镇化初步研究——以九华山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俊博;;北宋东京旅游初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夏绍兵;;高职《旅游概论》教材特色体系的构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宁泽群;旅游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高书军,董玉明;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初探[J];海岸工程;2002年02期

5 ;第三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J];中国园林;2007年11期

6 ;信息[J];中国园林;2008年12期

7 谭曙辉;陈宁英;张河清;;红色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8 陈世华;吴芳芳;;瓷都景德镇旅游目的地营销与传播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杨毅;云南风土聚落更新中的旅游资源研究[J];规划师;2001年02期

10 郁枫;;当代语境下传统聚落的嬗变——德中两处世界遗产聚落旅游转型的比较研究[J];世界建筑;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诗才;;客体类型旅游学及军事地学旅游学的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有所作为是最高境界(代序)[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3 韩杰;崔庠;王犹青;;世界旅游市场的结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4 孙改芳;;浅谈旅游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5 张伟;邢珏珏;;旅游研究的学科渗透:北美博士论文观察[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李应昌;;量山丈水谋旅游——湖南省旅游学会服务现代旅游侧记[A];湖南省社会科学学会2008年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魏小安;;中国旅游学人要跟踪实践、引领发展[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常江;;旅游写作学:新学科构建条件与要点[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静;张凌云;;第一届首都旅游发展论坛综述[A];2012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C];2012年

10 袁浩镛;;浅析旅游伦理的道德判断[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旅游维权之现状、趋势与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吕中;江苏省成立旅游学会[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陈剑峰;高校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4 陈熠瑶;30年旅游发展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富矿”[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沈仲亮;从广义旅游学视角看目的地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3年

6 张广瑞;北京:奥运旅游怎么搞?[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门家禄;东北亚旅游寻求合作与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王群;谈红色旅游的若干特性[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刘小龙 寻晓雷;旅游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中国人事报;2002年

10 记者 黄蓉;阳朔旅游步入“阳光地带”[N];桂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毅;旅游外交与中国和平发展[D];武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娟;论旅游活动和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潘琳琳;CBE模式下旅游高职教育实践类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苗学玲;旅游购物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娟;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白丽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吴呤颗;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庆兰;旅游土特产评价体系及应用[D];广州大学;2012年

8 王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9 肖寒;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龙鸥;来黔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77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77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