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案例实证——以河北涞水县为例
本文选题:旅游精准扶贫 + 识别 ; 参考:《生态经济》2017年07期
【摘要】:旅游精准扶贫是区域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一种策略和手段。然而,旅游精准扶贫具有明确的适用条件,区域能否通过旅游实现精准扶贫,需要进行科学识别。目前,已经有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识别体系,但相关案例实证较少。基于此,文章以河北涞水县为例,借鉴学者构建的旅游精准扶贫识别体系,对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识别进行了案例实证。研究表明,在开发条件层面,涞水县域内包含一个5A级景区,周边京、津、冀、内蒙古客源充足,且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旅游开发项目上,涞水县所采取的方式主要为"自下而上",即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带动下,让村民表达自身在旅游扶贫项目选择上的意见,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开发识别决策中;在目标人群层面,涞水县的旅游扶贫对象不局限于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对于已经发展得较好的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也给予了较大关注。涞水县的案例实证研究,为其他县域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Abstract]: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kind of strategy and means to achieve precision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However,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clear applicable conditions, whether the region can achiev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needs to be scientifically identified. At present, some scholars have constructed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oretically, but there are few related cas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Lishu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 constructed by scholars, and carries on the case study on the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 touris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dentific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conditions, Laishui County region contains a 5A class scenic area, with sufficient tourist resource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and Inner Mongolia, and relatively perfect infrastruc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s, Laishui County mainly adopts the way of "bottom-up", that is, with the help of cadres in the village, let the villagers express their opinions on the choice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participate in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decision-making; at the target population level, Laishui County's object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he poor population of poor villages, but also gives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poor population of non-poor villages that have developed well. The case study of Laishui County provides the experience for other counties to use for reference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乡贤参与旅游扶贫:意愿、角色与影响路径”(2017M610976)
【分类号】:F323.8;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静;;甘肃旅游形象的定位与塑造[J];发展;2006年11期
2 曲静;;甘肃旅游形象战略研究[J];社科纵横;2007年02期
3 李烨;陆军;;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市场论坛;2010年02期
4 杨朝霞;;浅谈安康市旅游资源特色优势评价与开发[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3期
5 李海燕;;旅游宣传面面观[J];中国商贸;2012年01期
6 叶月翠;王晓琳;;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12年11期
7 张洪海,徐来祥,孙俊华;山东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02期
8 吴俊;焦黎;;品牌视野下的区域旅游口号分析——以我国省区旅游口号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1期
9 牛阮霞;佟立洲;肖蕊;;旅游纪念品特色开发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4期
10 ;云南省旅游局关于公开征集云南旅游宣传主题口号的公告[J];云南画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进原;;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及创新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绍友;;当前贵州及黔中旅游开发发展刍议[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3 ;论文存目[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4 陈广万;黄小黎;;黔中喀斯特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业发展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5 刘然;陈雄涛;;北方山地旅游特征及开发策略规划——以蓟县下营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薛群慧;薛诗怡;;浙江健康旅游市场认知度调查与分析[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陶卓民;陈晓燕;程砚田;;南京科技旅游资源特色评价与开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仲桂清;;旅顺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利用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9 曾骏;雷红尧;;大别山红色旅游干线公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影响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蕙;;沈阳故宫旅游形象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鹏;全州第四次旅游发展大会召开[N];祁连山报;2013年
2 赵静 记者 葛静;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N];南昌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罗英;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升级[N];抚州日报;2014年
4 本报西部采访组 邵春 洪一树 王晓宁 张华;春风已度玉门关[N];中国旅游报;2000年
5 刘元 延锋;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旅游强市[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田振玉;用科学发展观构建东营特色旅游产业[N];中国旅游报;2005年
7 孙晓蓉;贵州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N];贵州日报;2005年
8 郑本法;甘肃旅游形象刍议[N];甘肃日报;2005年
9 孙嘉驹;把夏季休闲避暑旅游品牌叫得更响[N];黑龙江日报;2005年
10 刘冬强;十年砺剑促区域旅游共赢[N];华东旅游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铭超;金秀大瑶山旅游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2 徐丹;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龙虎山景区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杨蕾;山东省临沂市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4 王娟;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建军;珠澳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何静;红色旅游的市场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7 王顺克;三峡库区黄金旅游带的构建和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伟;福建省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9 杨洪;中小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经营战略选择[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 莫超;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构建及有效性评价[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5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85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