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牡丹花布的艺术风格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本文选题:传统牡丹花布 + 民族文化 ; 参考:《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牡丹花布曾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品,每每提起它,都会勾起儿时的一段朴实、怀旧的记忆。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家中似乎都能找到一件由它制成的衣物、被面、或是居家用品。它犹如一种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牡丹花布的纹样多以大朵的牡丹花为常见,牡丹花又是中国的国花,象征着高贵,圆满、浓情、富贵、生命、期待,由此可以看出牡丹花布尽显中国民族气质。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很多人都迷失在纷扰的多元世界,人类从最初的满足基本生存需求逐渐提高到对物质、精神生活层面的追求,牡丹花布因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何保留和继承先辈们的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次论文中,采用的文献检索,网络资源搜索和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牡丹布的历史起源和艺术风格进行仔细的分析,本文还探讨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中国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已成必然趋势,用新的视觉语言诠释传统牡丹花布,与新媒体艺术更好的融合,使传统牡丹花布这一具有民族特色艺术品得到传承和发展。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peony flower cloth has been the daily necessities of the working people , and every time it is lifted , every person ' s home seems to be able to find a piece of clothes , quilt or household goods made of it . It is like a symbol which represents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
Nowadays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 people live in a diversified environment , many people are lost in the diverse multi - world . Human being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to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from the original satisfying basic survival needs , and the peony cloth gradually fades out of sight . How to preserve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ancestors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
In this paper ,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 network resource search and comparison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artistic style of traditional peony cloth .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晔;;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振兴;;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本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方兴;郑杨硕;;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03期
4 刘筱;;何为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何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谢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品格探议[J];装饰;2006年08期
6 闻婧;张乃中;;浅谈新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7年12期
7 徐静;傅畅;;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7期
8 姜积会;;浅谈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J];美术大观;2007年12期
9 胡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特征[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23期
10 苌苌;;走向“合成时代”的国际新媒体艺术[J];艺术.生活;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鲁晓波;;信息环境中的新媒体艺术基础理论与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侯利霞;;解读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诠释[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4 李鹏;;试析艺术与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5 黄泽蓉;;浅析项目教学法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单鹏;;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朱印海;高增平;;论新媒体艺术传播中文本与视像互动迁移中的审美思维方式[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胡勇;沈旭昆;;真实感材质建模技术与新媒体艺术[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薇;如何让新媒体艺术葆有健康的生命[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本刊实习生 李志勇;新媒体艺术:收藏视野中的新势力[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杨琳;已有藏家开始新媒体艺术收藏[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本版编辑 孙国胜 马学东 禾田 潘瑶;新媒体艺术或成拍卖市场新板块[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周舒;新媒体艺术大展:在艺术与科幻之间[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苌苌;看“合成时代”的艺术[N];大连日报;2008年
7 谢书波 侯丽;中澳新媒体艺术展: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对话[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亚萌;新媒体艺术:关注生态的参与意识[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顾群业;新媒体艺术如何延伸?[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明慧;新媒体艺术:饕餮大餐还是“夹生饭”[N];中国改革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姿;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玲玲;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身体性”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畅;试论:新媒体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与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逻辑探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陈瑜;中国新媒体艺术刍议[D];厦门大学;2006年
7 向玲玲;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D];厦门大学;2006年
8 王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D];河南大学;2008年
9 王夏蓉;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思考[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优;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37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83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