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力在场到审美在场:旅游体验视角下场所精神的变迁——以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茂陵为例
本文选题:空间 + 场所精神 ; 参考:《人文地理》2017年02期
【摘要】:在现代大众旅游中,帝王建筑从权力的象征转化为审美的对象。本文以茂陵为例,剖析了其空间关系从权力到审美的转变过程。研究发现,这一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茂陵原有的膜拜价值在两方面转变为展示价值,一是原创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变为复制品的展示价值,二是权力表征的膜拜价值转变为旅游产品的展示价值;其次,权力的退场和审美的在场通过艺术构造和艺术家得到印证;第三,空间功能元素实现了三个阶段的价值变迁,即从原始实用价值到重构实用价值,再到审美价值的过程。同时,其建构方式从权力关系中场对人的建构转变为审美体验中人对场的建构。总之,帝王陵墓作为现代大众旅游的观赏对象,其场所精神经历了从权力在场到审美在场的变迁。
[Abstract]:In modern mass tourism, the imperial building changed from a symbol of power to an aesthetic object. Taking Maol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its spatial relationship from power to aesthetic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is shift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 the original worship value of Maoling has changed into the display value in two aspects, one is the original art worship value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reproduction display value, the other is the power token worship value transforms into the tourism product display value; secondly, The exit of power and the presence of aesthetics are confirmed by the artistic structure and the artist. Thirdly, the spatial functional elements realize the value transition in three stages, that is, from the original practical valu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value, and then to the aesthetic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 of construction is chang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midfiel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eld i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a word, the emperors' mausoleum, as an ornamental object of modern mass tourism, has experienced changes from power presence to aesthetic presence.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WMYC20151019)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斌,赵新元;发展朝阳旅游,迎接旅游朝阳——我国学生旅游概况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0年04期
2 邓祝仁;教育与旅游的打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王g┦糠锰竅J];社会科学家;2002年02期
3 李月兰,赖富强;论情景化旅游[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11期
4 林茂;红色旅游热的冷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5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年06期
6 杨玲;对当前科技旅游热的冷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伍海琳;;论旅游体验[J];经济师;2006年01期
8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年04期
9 崔玲萍;;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年15期
10 李荣;周其楼;;浅议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鹰;生态文明与旅游价值观的重建(十)[N];江南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玲;酷讯:“旅游体验师”传递观察和感悟[N];中国旅游报;2011年
3 赵珊 邹雅筠;旅游体验师中国第一美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琼北旅游合作组织工作办公室 于济东;用文化提升琼北旅游软实力[N];海南日报;2012年
5 记者 冯涛;打造露营旅游新亮点[N];云南政协报;2013年
6 张凡;先旅游后付款,,能行吗?[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白四座;唤起国民旅游意识是根本[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郑健阳;高端旅游:向强化体验发力[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孙敏;加强旅游培训 提升旅游体验[N];桂林日报;2013年
10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魏小安 记录整理 本报记者 沈仲亮;旅游研究与实践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洁;旅游体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蔚志红;山西省旅游购物体系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徐斌;旅游动机对旅游忠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凯睿;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王静;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品牌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袁申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内地游客赴港旅游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金程;游客情感的动态性及其变化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霍丽娟;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西安市旅游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朱新杰;产业融合背景下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10 袁琳琳;山东省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42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84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