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丁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地学资源,包括自然旅游地学资源和人文旅游地学资源,其中自然旅游地学资源最为丰盛。自然旅游地学资源形成的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发现亚丁景区游客以休闲观光为主,以研学为目的游客团体几乎没有。缺少具有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研学旅游近年来发展迅猛,有可能会成为旅游新的增长点。学生群体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得到我国教育部大力提倡,倡导在学校中积极开展将课堂带进大自然和社会中去的旅游活动。除此之外,仍有其他游客团队,开展以研学为目的的旅游。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亚丁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亚丁景区的旅游地学资源,从而促进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本文在自然地理学、旅游地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亚丁景区的旅游地学资源,根据资源密度和特征,将亚丁景区划分为7个景观单元:以岩石圈旅游地学资源为主的贡嘎拥景观单元,以水圈旅游地学资源为主的松都顶景观单元,岩石圈旅游地学资源和水圈旅游地学资源均很丰富的地狱谷景观单元,以生物圈旅游地学资源为主的康古峡谷景观单元和俄初山景观单元,以及以人文旅游地学资源为主的亚丁村景观单元、贡嘎冲古景观单元。本文通过建立旅游地学资源研学性评价模型,对亚丁景区内主要的景观单元进行资源评价。通过评价,最终选择贡嘎拥作为亚丁研学旅游开发的重点景观单元,开发相关旅游产品。贡嘎拥景观单元的研学旅游的开发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的游客需求分为三个类型:乡土研学旅游、教学实践研学旅游、其他专项研学旅游。根据三种类型游客的需求结合贡嘎拥景观单元的旅游地学资源,开发相应的研学旅游产品。通过对亚丁景区研学旅游的开发,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吸引更多游客;另一方面,研学者对当地旅游地学资源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当地的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942;F5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亚丁景区旅游地学资源丰富
1.1.2 研学旅游快速发展
1.1.3 亚丁景区研学旅游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旅游地学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5.2 研学旅游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5.3 亚丁景区理论研究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旅游地学
2.1.1 概念
2.1.2 研究内容
2.2 研学旅游
2.2.1 发展沿革
2.2.2 概念
2.3 理论基础
2.3.1 旅游地学理论
2.3.2 冰川地貌形成理论
2.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理论
2.3.4 户外教学相关理论
第3章 景观单元的旅游地学资源
3.1 贡嘎拥景观单元的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3.1.1 地质旅游资源
3.1.2 地貌旅游资源
3.2 松都顶景观单元的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3.2.1 冰川旅游资源
3.2.2 湖泊旅游资源
3.3 地狱谷景观单元的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3.3.1 地质旅游资源
3.3.2 地下水旅游资源
3.4 其他景观单元的旅游地学资源
第4章 亚丁景区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及评价
4.1 亚丁景区旅游地学资源分类
4.2 旅游地学资源评价
4.2.1 定性评价
4.2.2 定量评价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权重结果分析
4.3.2 研学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贡嘎拥景观单元研学旅游开发
5.1 乡土研学旅游
5.1.1 乡土研学旅游的需求分析
5.1.2 乡土研学旅游的研学条件
5.1.3 乡土研学旅游的产品
5.2 教学实践研学旅游
5.2.1 教学实践研学旅游的需求分析
5.2.2 教学实践研学旅游的研学条件
5.2.3 教学实践研学旅游的产品
5.3 其他专项研学旅游
5.3.1 其他专项研学旅游的需求分析
5.3.2 其他专项研学旅游的研学条件
5.3.3 其他专项研学旅游的产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附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易兰兰;崔万秋;吴柏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J];考试周刊;2016年75期
3 陈安泽;;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J];地球学报;2016年05期
4 董建英;任丽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学生研学旅游需求动机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问题;2016年07期
5 赵璧;王镝;陈刚;李姜丽;雷霖;;利用湖北优势旅游地学资源推进地学类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建议[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年S1期
6 陈丽红;张璞;武法东;高国明;;河北承德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及其旅游地学意义[J];地球学报;2015年04期
7 丁蕾;吴小根;;水体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8期
8 岑乔;;山地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以高山和极高山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9 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吴昊;稻城县亚丁风景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及开发可行性论证[J];四川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娴;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利花;赤水河大峡谷地区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朴真实;高校修学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缪寅佳;高海拔地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与经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郑伟俊;武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刚;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陈星;福建省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旅游产品策划[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1853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85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