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玉文化与史前文明化进程——江淮地区的历史证据

发布时间:2018-05-31 18:43

  本文选题:玉器 + 玉文化 ; 参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江淮地区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是当时该地区史前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考古材料,以史前重要遗址为例,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略作探讨,梳理史前玉器功能的演变规律:玉器被大量用于祭祀和宗教活动;礼仪性用玉的逐步形成;玉器成为宗教活动中执事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在距今约五六千年时,江淮地区开始了文明化的漫长进程,玉器在该地区文明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一,墓葬中出土大量玉器并形成了祭坛,这是氏族社会从神权开始向王权过渡的重要标志;其二,大型中心聚落遗址的出现,可以视作该地区从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对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及文明的起源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三,大量玉礼器的存在,不但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更孕育了礼制文明。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jade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al system in the area. This study selects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akes the important prehistoric sites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in this area wit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combing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function of prehistoric jade objects: Jade objects are used in large numbers for sacrificial sacrifices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Ritual jade gradually formed; jade became an important assistant tool for deacons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about five or six thousand years ago, the Jianghuai region began a long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and jade articl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First, a large number of jade artifacts were unearthed in the tombs and an altar was form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ocracy to Wang Quan in the clan society; second, the emergence of large central settlement sites. It can be seen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 clan society to a civilized society in the reg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ountries and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Thirdly,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jade ceremonial objects is not only a symbol of wealth and power, It also gave birth to the civilization of etiquett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省文化厅;
【基金】: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扶持项目“周代玉器资料印证研究”(10117700326)
【分类号】:K87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修松;试论凌家滩玉龙、玉鹰、玉龟、玉版的文化内涵[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金宇飞;;龙山文化与古史传说的对比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周书灿;;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詹利;;陶艺之美的透析——泥的语言、火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李艳红;;皖江地区新石器时代“仪式用具”简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7 姚玉成,汪澎澜;渤海开国史——以苏秉琦考古理论为基础的叙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总绪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黄朴民;;秦汉统一战略的思维方式与地理因素[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10 陈声波;;试论中国史前宗教巫术对聚落形态的影响[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2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武家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及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道尔吉;;试论早期鄂尔多斯的文化区位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潘照东;;红山文化之乡、辽·金·北元古都文化之乡、昭乌达草原文化之乡——论赤峰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区域特色与地位[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6 何元文;;竖沙煮盐历史地理考[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7 凌德祥;;东西方火的文明比较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林昆勇;;我国锡矿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10 张华松;;我国文明社会肇始于虞代——兼论济水中下游为有虞氏“龙兴”之地[A];2010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3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廖国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8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巍;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影视潜质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姝瑶;感官代偿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6 路明静;北宋医学分科对《圣济总录》病证分门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曹阳;辽宁地区红山文化墓葬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小红;文明互动中的古罗马与东方[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e,

本文编号:1960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960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